1279年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人一方面对宋朝的文治给以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则对宋朝的积弱多所批评。从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日欧美学界对宋朝历史都有很高的评价。国内从上世纪...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
摘 要:由于隋朝国运短祚,隋代的历史教育成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忽视。隋朝为了达到国家掌控历史教育的目的,实行禁绝私人修史和官修史书的政策,历史撰述内容蕴含了华夏正...
公元一二七九年三月十九日(宋帝昺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二月癸未),宋元在厓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海中)海上决战,宋军溃败,主将张世杰退守中军。日暮,海面风雨...
在中国西南边疆,西藏阿里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历时六百多年的古格王朝,在中原王朝的时间坐标中,它历经了宋、元、明三代,至明末因突然亡国而消逝于浩如烟海的西藏史籍之中。...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时代,在漫长历史中曾是代表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的朝代。大唐帝国屹立在东方时,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此时的大唐帝国无疑是...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依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定。隋文...
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一,《尚书》不仅在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有重要价值,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尚书》流入西方世界,成为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
东汉边塞纪功刻石《通湖山摩崖石刻》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通湖山顶,地属汉代西北边境的凉州武威郡辖地。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现,也有一些学者做过介...
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强调名分,君臣上下用语等级分明。但后世为人君所专用的一系列称呼并非自古已然,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如《日知录》说:“汉初,人对人多称臣,...
内容提要:清代江南农村生产性借贷利率的高企大幅减少了农民兼营手工业的收入,致使手工业生产仅能维持家庭兼营方式,而无法形成工业化所需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同时,高利率...
摘 要: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
【摘要】 基于敬天、敬祖信念,周人早有历史政治意识。周革殷命之后,周公获得殷商史官及其所保存之大量档案文献,历史知识得到极大扩展; 面对严峻政治危机,周公运用 “监”于...
摘 要:正统论虽被今人看作“纯属荒诞”,但在古代却是渊源深厚又生气勃勃。它作为解释中国人历史活动的史学观念,能完整地包容分裂和统一时期两面的史实,既照顾到互不统属的...
16、17世纪起,中国历史就全面进入了世界历史研究的视野之中。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W.von Leibniz,1646—1716)在《中国近事》一书中说:“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带给读者一份发回欧...
提要:在《史记》多层面、立体式著史体系中,司马迁是如何成功地实现“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的?对此,我们亟须开阔视野,创新研究方法,从如下三项进行深入探讨:其一,本...
摘 要:苻坚在淝水之战前,采取整顿政治、打击豪强、发展经济和教育、广收人才等一系列奋发有为的积极措施,迅速整顿了前代苻生造成的社会乱象,在五胡云扰、砍杀掠夺的混乱时...
摘 要:“闭关锁国”不是中国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对中国的固有认知,而是晚清中日语言嫁接产生的历史名词,不是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客观描述。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