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民国建立后,政治合法性在形式上均需源于民意,但是,政客们实际上以种种手段假造民意,争取权力和建立统治,此种对民权的僭越后来日益制度化,甚至成为稳定的政治...
200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论文约为250余篇①,较1999年有大幅度减少②,但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首先表现在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其次表现为较为注意理论与方法;第三表现为强调对于现实...
摘要:日本自图谋对华侵略后,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一直抱有野心。甲午战争后,其有机可乘,对上海江河海航运咽喉之地吴淞的觊觎,在苏州、杭州设立日租界和染指江...
摘要:民初困局是学术界的共识,但对这个困局是如何形成的则见仁见智。孙中山、袁世凯以及众多政治领袖的博弈,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从根本上说,民初困局之形成主要导源...
摘要:关于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既有研究,在讨论其源流演变时多注意到土/客、闽/粤、上海/周边、农民/游民、会党/农民武装等多种复杂关系,但在叙事时为突出革命阶级联合斗争的意...
摘要:台海两岸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均深受革命党视角影响,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以现代化范式作为替代的可能选择,却因其浓厚的美国化色彩受到学界质疑。也许包容多种脉络、多元...
点击下载全文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上海特别市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为了稳定呈人心惶惶状态的社会秩序,巩固其新政权,指示社会局处理与应对自杀问题。社会局...
农业雇佣劳动状况,如雇佣劳动是否出现、普遍程度、工资水平、农业工人人身是否自由等等,对研究农村性质、农业近代化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在有关农业雇佣劳动的问题中,农业...
2001年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继续平稳发展,全年论文约二百余篇,与去年基本持平①。但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其特点如下: 一、理论和方法的讨论继续深入 吴承明先生全面阐述经济史...
幕府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大约肇端于战国前期,经战国后期至秦汉时期逐步确立。[i][1]此后一千余年,幕府制度随着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亦历经...
中国农村手工业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商品生产,近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商品生产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少人把近代农村手...
摘要:七七事变前的几年间,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历了重大变化: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他长期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因有二:一是看不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抗...
摘要:相对于清季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研究的热络,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研究要冷清许多。长期以来,革命与军阀统治这两条线索的不断冲撞被描述为这段历史的主线,北洋军阀史...
2002年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过热的局面已风光不再。全年论文不足百篇,与往年数百篇的数量相比,差之甚远。研究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一、研究老问题多,研究新问题少;二、...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所谓“象征资本”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它与文化资源相区别。[1]具体地讲,文化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中任何...
洋务运动是一个从五六十年代就被学术界所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近一些年来开始变冷。原因一方面是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基本材料也发掘殆尽,似难以作进一步的深入...
摘要:七七事变期间,身为第29军所部第38师师长和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又有怎样的苦衷,以致他一度蒙受汉奸的骂名而无法辩白?时至今日,学术界在谈...
长期以来,学界对辛亥革命前后满族历史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关于清史与满学的研究日趋繁荣,关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更一直为学界所重视,但迄今为止,就...
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8月15日至9月5日在《晨钟》报工作了22天,学界对这段时间内李大钊的行动和思想状况一直众说纷纭,纰误屡见。这样,就难以把握李大钊早期思想嬗变的脉络,使后...
海外的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很快形成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参与人数之众,涉猎问题之广,发表成果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