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谓历史研究,就其实质来说,它是研究者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然受到史家认识能力的制约。作为历史研究者之认识活动的一种认识成果的史学,它是记述和研究人类...
今年,是著名的古史学家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 在王国维的诸多著述中,涉及中国历史文化问题最深,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论文,是他的《殷周制度论》。刚好,今年也...
南宋史学的卓犖成就中,历史哲学的发展堪称一枝独秀。从南宋初年的郑樵,到宋元之际的马端临,史学研究与经学由章句训诂转向义理探究的趋势一致,疑经而疑古,进而对古往今来...
易学对中国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史学史上,大史学家对《周易》都有精深的了解,在易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对易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的看法,进而影响到在史...
在我国文化典籍宝库中,《史记》堪称是一部具有久远价值的不朽著作。封建时代不少进步学者把它视为著述的楷模;近代主张输入西方新学和倡导“史学革命”的梁启超称书中“常有...
由中国现代史学会和西南师范大学等联合发起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和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者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对...
薛居正生平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开封浚仪人。据《宋史》本传记载,“居正少好学,有大志,”长于文笔,“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后唐清泰初(934), “举进士不第”,发奋...
【编 者 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更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关键之一。复旦...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史学的主流无疑是“科学化”,各宗各派的史学家们无一不以提高历史学的“科学”素质为己任,都力求把历史学推向真正具有“科学”品格的轨道。然而,由于...
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到英国哲学家罗素,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叹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不衰的生存能力。令西方哲人迷惑不解的文化内核何在?在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绵不辍的爱国主...
我国传统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精于考证、勤于调查,细致、完整地描述历史事实,并不刻意追求对史实的评价。古代学者甚至认为,如实地展现历史事实,“道”自在其中。孙子曰“...
【编 者 按】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激发人类思维的,不仅是力求“知其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所有制形式的研究。早在1845-1846年,他们就对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以及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作过探讨。〔1〕1857年, 马克思在其《资本主...
自有人类出现在地球以来,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便日益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景象。散居世界各地的人类,在塑造自身历史的同时,也在塑造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的历史。几千年来...
80年代初开始的实地考察长城热,推动了长城研究工作的进展。近期长城专家提出“长城学”的初步概念〔1〕, 预示着长城研究的深入。以往长城研究工作主要局限于文献考证和实地考...
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历史当然也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正如一切物种都有它们的自然史一样,人类也有其自身的自然史。但是人类的自然史只是人类的史...
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十余年间,史学界编撰历史人物传记蔚然成风,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历代帝王的传记。不仅立传对象已从较有作为的皇帝延及一般平庸之辈,而且往往有同一帝王的...
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这里仅就史学发展趋势、传统史学的历史命运、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讲一点认识。 一、近百年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世纪中国...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学院世界通史所所长丘巴里扬教授于1997年10月访问我国,并在世界历史所、四川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如果从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多年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