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历 瞿林东 教授(博导) 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作者:吴金平(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3月13日下午,同往常一样,我打开电脑后习惯性地点击了一下杨玉圣君主办的学术批评网,看看学术界又发生了什么大事没有。不曾想...
史学随笔与其他随笔不同,一定要与历史有关,更要注意严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史学界写随笔的不多,这是一个遗憾,有几位史学家的随笔写得很好,值得推荐: 来新夏:《冷眼...
作者: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06年3月11日(美东时间)深夜,我从学术批评网上获悉刘祚昌先生因病不幸在美国逝世。这一噩耗使我十分震惊。2005年12月初,我到美国后,和先生...
作者: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从杨玉圣教授的学术交流网得知刘祚昌教授逝世的消息,一开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就在几个月前,刘先生还与我通信。几个月后竟然...
都说名师出高徒,章太炎是国学大师,其高足弟子黄侃也是国学界第一流人物。他们初识的场面很有些异样的趣味。1906年,黄侃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巧就巧在他与章太炎...
都说名师出高徒,章太炎是国学大师,其高足弟子黄侃也是国学界第一流人物。他们初识的场面很有些异样的趣味。1906年,黄侃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巧就巧在他与章太炎...
但凡有成就的学者,多少都有几分呆气,往往越是在一般人都不成问题的的日常小事上,他们恰恰显得十分笨拙,甚至可以说是弱智.比如出门不辩起码的方向,分不清左右,不 会接电话等等,...
3月11日,刘祚昌先生因脑溢血而在美国西雅图仙逝。噩耗传来,我感到万分悲痛,恨不能飞跨万里重洋,去美国见上先生最后一面,并给先生送行,现谨将此文追思纪念先生。 一、 1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能代表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学友紧密关系的是史先生帮助白先生完成其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1996年12月12日,白寿彝先生在本书第六卷的《题记》中写道...
我常常和王学泰先生聊天,很少见面,多是电话。对不少话题有着相同的兴趣与感慨。我觉得他对历史情有独钟,他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但他对历史的兴趣、...
第四,还应该看到的是,《河山集》的命名与出版,反映出白寿彝先生与史念海先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真情。当时正值建国不久,万象更新,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过了一系列思...
萧正洪,男,1957年生,安徽安庆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获硕士学位,同年至陕西师大任教,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现...
今天是周日,我在博客上读到网友的一个贴子:“历史的闪光之处在于其真实性,真实的客观地再现历史显然是历史学家的天职所在,萧兄是不是过于看重一个人的经历了,丰富的...
■人物 翁独健(1906-1986年),1928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赴美国留学,193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巴黎大学深造。1939年回国,先后担任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
古人常感叹“文人相轻”,现代社会又鼓励学者之间“贵于竞争”。但我在研究史念海先生治学经历及其成功经验时,却发现他在不断前进与创新的学术道路上,得到了很多知心朋友给...
最近一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审读研究生们撰写的学位论文,也常常为他们在撰写中的随意、草率而感到不安。我这里讲的随意和草率,是指一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缺乏...
算来我也是45岁的人了,亲身经历过好多前辈和师友的的丧事,心里也曾有过难过,但后来精神和心境毕竟是慢慢恢复了的。然而,这些日子里,刘祚昌老师的辞世,我是无论如何也排解...
当时同学分三大块,一是革命工作,有学生身份掩护,经常转系开展工作,比如王汉斌、彭佩云。我是他们老师,汪子嵩、张世英都听过我的课,汪子嵩好像是地下党员。另一派是国民...
书房主人 黄永年,历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中心兼职教授。学术专著及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