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膨胀缺乏质量的“翻译大国”不值得追求 李景端:听说您当选中国译协名誉会长,我倒无意专诚祝贺。因为我知道,这对您来说,不是一种光环,而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翻译工作健...
那么怎样才能入于马一浮所阐释所要求的这种学问途径呢?换言之,如要走上学问的正路而不趋于旁蹊曲径、用错心力,学者应该遵循哪些必要的为学准则才能到达彼岸呢?马一浮在《...
本周星期二(11月6日)晚11时04分,张至善先生(1926.4.11-2007.11.6)平静地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那么让我们悲痛,他的逝世不仅是我国信息科学、核技术领域研究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苏联的瓦解,中国应该很好地研究。国内也出版图书介绍了一些情况。一本是《苏联兴亡史》,上海出版的。现在出第二版,和第一版完全不一样,把苏联改变的情况,可以说一半都介...
在探讨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之前,我们不妨先讲几个关于马先生学问经历的故事。 故事一:1909年,在上海办《民呼》报的邵廉存写信给马一浮,希望他拿出自己的撰述出版或给...
时间:2006年10月30日 作者:高任飞(《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 让我重回17、18岁,我不会走老...
2005年10月18日,在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张森根先生的引见下,我和丁东先生访问了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周先生已年过百岁,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留学欧美...
在现代历史学研究中我们会越来越面对着一种极其重要却并不容易蠡清的方法论问题:这就是历史学者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修养。这个问题当然关系到史学课题本身的分类和层次...
9月末,研究中国晚清的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刘广京(刘广京英文名:Kwang-ching Liu,美籍华人)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享年84岁。 对于一般的国人而言,刘广京鲜为人知,但对于历史学领域来...
关于“文革”,关于“批林批孔”运动,这里不消多说。尤其是后者,那是一场有政治背景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斗争。笔者在酝酿《“文革”中的学人》一书时,对“文革”末期的学者...
春夏秋冬只给你67次的旋转/你将忠诚与睿智刻在未名湖畔/茫茫烟雾里消逝的是你的躯体/你生命的活力与风范永驻人间——题记 天夺俊才 来不及与父母作别,不能和燕园说再见。匆遽而去...
1950年4月,沈志华在新中国首都北京出生。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北京石景山发电厂。1976年春,因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的不满言论,沈志华被公安局拘捕,罪名是...
1976年以后,我才真正开始了学术研究工作。1998以前,我研究的重点仍是古希腊罗马史。我做这方面研究时,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行的支持。东北师范大学的林志纯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也概括了每个人获得真知的途径,强调了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的关系。对于正在大学里学习史学的同学们来说,通过读书而获得知...
史学家研究历史,撰写史著,必须以史料为根据。但如何辨别和使用史料,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史料学中的方法论问题。古往今来,史学家们或因亲身感受、或因社会风气、或因...
《大国崛起》体现学术界进步,不应「过度解读」为中共史观变化。 电视片《大国崛起》反响热烈,亚洲周刊就此专访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历史学者袁伟时。「我没有看电视,...
林志纯,男,笔名日知,1910年11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父亲林居毕业于师范学校和政法专门学校,曾任公务员和教员,在林志纯六七岁时便去世。母亲魏师陶系福建省立女子职业...
学风是各类学术研究领域健康发展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指有关学术领域研究的基本风格和态度。总体说来,其核心要求是刻苦勤奋、诚实严谨、求真创新,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
(感谢郝际陶教授惠寄!) 电话里听到林先生仙逝的消息,顿时脑子一片空白。就在几天前,大家还在筹划他百岁诞辰庆祝活动…… 30来年前,我在一所乡间小学任教。备课之余,信手...
编者手记:“不为一时之名利,不争一日之短长”,这是徐蓝教授的治学态度,也是她的人生格言。徐蓝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累累,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读者可有选择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