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将新石器时代十进记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仰韶文化前,即1万年前左右到7000年前左右。在考古中尚未发现数字实物。 第二阶段,...
从现有的考古学材料来看,较早具有数目意义的发现可能是山顶洞人的骨管。在山顶洞遗址中出土了4个带有磨刻记号的骨管,其上的记号为横向磨制,形状多为圆点,另外有两个长圆形...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新城长公主为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幼女,该幅壁画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新城长公主墓墓室东壁,其墓室四壁的布局与过洞及天井相似,四角各绘一角柱及转角斗...
至商时期,可能已形成了完善的十进制系统。商代甲骨文发现数量巨多,其中数学资料也非常丰富,图一为出土的甲骨文上的数字。甲骨文中发现了一到九完整的自然数(表一),10的...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陕西省西安市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第三过洞东、西壁小龛南侧分别绘有内侍图。其中西壁的内侍图保存较好,上绘七名身着圆领袍服内侍,头裹幞头,腰系...
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1976年发掘的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陪葬墓李震墓第三过洞东壁出土,李震为李勣之子,曾任梓州刺史。两名侍女装扮相近,同梳反绾式双髻。前方之女身穿白色窄...
从民族学材料也可以管窥古人是如何记数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块西汉青铜片,其上刻有图画。青铜片长方形,下残,现存部分分为五段,末段只剩一个边。其中包括着3种计数符...
商代的干支记录十分完整,在甲骨文中有全部甲子,60个一个不缺地依序排列,如图一所示,其释文为图二。这样的排列与后来的汉字排列完全一致,从右到左,上下竖行,而不像今天...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前甬道东壁出土,共绘有六位仕女。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两幅。其中左侧的三位仕女,从左至右,第一位头梳高髻,身着小襦,帔...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1974年发掘的陕西省西安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懿德太子李重润,唐中宗长子,墓葬位于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东南隅,是乾陵陪葬墓之一。其墓道从第三过洞...
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1976年发掘的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陪葬墓李震墓第三过洞东壁出土,李震为李勣之子,曾任梓州刺史。侍女脸颊丰满泛红,身穿蓝色圆领窄袖襦、红色条纹裙,下...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1989年发掘的陕西省礼泉县韦妃墓第一天井东壁出土。高114厘米,宽176厘米。为两个胡人牵着一匹白马,白马体型壮硕,大口长鬃,当为西域马种,一着红色圆...
汉字中的数目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最后固定下来,形成了长期使用而规范的写法。两周时期,甲骨文、陶文、铜器铭文中都发现有数目字。陕西周原岐山凤雏遗址出土的甲...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004年至2005年发掘的唐嗣虢王李邕墓出土,李邕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其墓葬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西北,为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侍女...
古代数学中用到的画图工具有规矩。规是画圆的,矩是画直线和方的。在汉代的石刻造像中有伏羲氏手执矩,女娲氏手执规的图像(图一),反映了规、矩的形象。规的形状如图(图二...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004年至2005年发掘的李邕墓出土,李邕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其墓葬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西北,为献陵陪葬墓。马球图位于其墓葬前甬道...
算筹是古代进行数学计算的工具。还叫策、筹、算、筹策、算子、筹算等。它是一些像筷子那样的小棍状物,大多用竹子制作,也有铁、骨头等质料。用它摆出数字,就能进行计算。算...
1971年至1972年发掘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李贤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皇帝第二子。他的墓葬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为乾陵陪葬墓之一。在其墓道东壁绘有规模宏大的狩猎出行图。壁...
三国吴,直径24.8厘米。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出土,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胎, 圆形,浅腹,局部残缺,原口沿饰有鎏金铜釦,髹红、黑两色漆为地彩绘装饰花纹,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出土文物中也有能反映出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和问题。如山东临淄郎家庄遗址出土的公元前500-公元前400年的漆器上有各种几何花纹(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