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在萧山地区发掘出土汉代青铜文物133件(组),这在杭州地区甚为少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由于年代久远,文物存在着一些病害...
【摘要】 精准的测绘记录是保护和展示石窟艺术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手工测绘和立体摄影测绘,均不能立体、准确、全方位地展示石窟艺术的真实面貌。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技术的出...
【摘要】 陶质文物的修复保护既要有科学专业的理论指导,又要从工作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陶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应该从发掘现场开始,继而在后续的清理、拼对、粘接、补配、绘...
【摘要】 天开寺位于陕西凤县,寺中有清末至民国初年绘制的"三国演义"壁画三幅。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工笔和写意并用,平涂与晕染兼施,特别采用了传统技法"沥粉堆金"工艺。本...
【摘要】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晋南地区一座重要的后稷民间信仰的庙宇。2009年,作者曾以建筑形制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判定其大殿为北宋中前期建筑,下限不晚于北宋熙宁。这一由建筑...
【摘要】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索、须、枯河流域的田野考古调查,本文对调查中采集的动物骨骼进行种属鉴定、数量统计、年龄判断、测量数据分析等研究,确认该地区自仰韶时代至战国时...
【摘要】 中国古塔兀立高耸且多歪闪病害,日常监测难于实施。天津蓟县独乐寺塔修复迄今30余年,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再次测量并开展相应维护。在以歪闪、倾斜等病害精确测量与表征为...
【摘要】 本文通过X光结构探查、X荧光本体成分检测及其红外光谱锈蚀检测等无损检测手段的引入,以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唐双鸾镜保护修复为案例,探求基于检测分析的科学保护修复技术...
【摘要】 相对湿度是影响丝绸文物劣化和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蚕丝纤维的吸湿放湿机理、吸湿量与环境相对湿度和绝对舍湿量的关系以及蚕丝劣化与其含水量的关系,提出了...
【摘要】 本文以查明仙人洞及其附近重点地段危岩体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引发条件,对其稳定性和潜在危险性做出评价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的文章。 【关键词】 危岩稳定...
【摘要】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该墓地反映了战国晚期生活在当地的西戎部族的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出土了多组结构排列复杂、图案花纹精细、...
【摘要】 江孜白居寺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以寺宇宏大,僧徒众多。并能聚萨迦、格鲁、布敦等各教派于一寺,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和地位。其中仁定扎仓是白居...
【摘要】 马厂文化和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但马厂文化和四坝文化的绝对年代框架尚不清晰。本文通过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考古地层系列出土植物种子、木...
【摘要】 清代吴煦档案是研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小刀会起义、捻军起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原始资料,为合理地保护修复该批重要历史文献,修复人员对档案中公文和古籍纸张的材...
【摘要】 2012年8~9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会同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对新疆巴里坤西沟遗址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墓葬出土的130余件金银器...
【摘要】 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
【摘要】 大佛湾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宝顶山主要摩崖造像集中区域,其造像与题刻长期受水害侵蚀破坏,表面风化严重。本文首先对大佛湾历年的治水情况进行了总结,然后根据现场调查情...
【摘要】 2012年8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会同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抢救性发掘了新疆巴里坤西沟遗址1号墓[1],在清理墓室过程中发现玻璃珠18颗。本文通...
【摘要】 通过对孤家子遗址66例高台山文化时期古代人骨标本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我们得到以下认识:孤家子遗址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4.9岁,其中男性平均死亡年龄38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
【摘要】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