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 陈雪柠)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从前门到永定门、从金融街到中央商务区……同样的位置,不同的年代,今昔对比的图片生动再现了古都北京的发展史。北京市城市建设...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文博单位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的关注。就在遗产日前夕,笔者走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说起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人们自然会想到“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其实,“四大发明”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
中新社呼和浩特6月11日电 (记者 李爱平)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11日对外通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敖汉旗热水汤村发现先秦时期聚落遗址。 该遗址的发掘对当地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记载。可见早在孔子的春秋时代,作为邮驿性质的“置”已经存在。到了两汉时期,“置”这样的邮驿机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关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厘清。最为明显的即关于社会史的定位或属性问题,“专史说”者有之,“通...
中新网西安6月7日电 (记者 田进)7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整理、归类、鉴定、保养等工作,陕西省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布征集到的四大类871件套科举考试方面的珍贵实物和...
阜新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高领”陶片确定出遗址 在考古界有句话,叫做“怕软不怕硬”,就是说石建筑在土层里比较容易鉴别,而土质遗迹鉴别则相当困难,全凭经验、眼力甚至是...
新华社哈尔滨6月11日电(记者 曹霁阳)经黑龙江省文化厅组成的专家组初步认定,在这个省黑河市发现的一处赭石彩绘岩画,是旧石器时期彩绘艺术作品,距今至少1.2万年,在小兴安岭...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已经可以免于炎炎夏日的焦灼难耐之苦,而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么,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古代,中国人是如何纳凉的呢? 首先,古人在穿着上下功夫。...
新华社重庆6月9日电(记者刘恩黎)记者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日前在巫溪宁厂古镇盐业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收获,遗址发现两汉至明清时期古盐泉、盐运道路及商业...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9日电 (记者 孙亭文)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六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主场活动在新疆南部的拜城县克孜尔石窟拉开序幕,系列活动之一的《时光的...
中新社合肥6月9日电 (记者 张强)201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9日在滁州市凤阳县举办。活动中,故宫明中都皇故城(简称“明中都”)考古工作站揭牌。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
新华社南京6月10日电(记者 潘晔)南京城墙博物馆建设日前正式启动。该馆选址边营1号,毗邻中华门,依靠老门东,与城墙紧密相联。 南京城墙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樊攀、张漫子)记者9日从北京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获悉,采用三维扫描、三维建模复原、无人机测量等先进技术实施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
每年的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今年是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70周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作为国家文化事...
本报讯 (记者唐红丽 实习记者黄亚楠 通讯员赖鸿杰)近日,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和《...
20世纪初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分别取得一系列丰富成就,为深化人们对中国古史的认识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历史学与考古...
公元前三千纪后半,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晚期,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这也正是山西襄汾陶寺古国大出风头的时代。其都城规模巨大,内涵富于“王气”而傲视群雄,使...
6月9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8日上午,我省遗产日主场系列活动在镇江博物馆拉开帷幕,其中《流韵——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出土文物精粹展》汇聚我省运河沿线8座城市12个文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