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黑水城所出《西夏榷场使文书》中所见之川绢、河北绢兑换比率问题进行了考释,并结合史料简单分析了宋金时期川绢、河北绢价格对比变动问题。通过史料可见...
内容摘要:本文对俄藏西夏文《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刻本与抄本进行了首次解读、对勘,并参照该经的俄藏汉文本对刻本的前后顺序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西夏文刻本与抄本所...
内容摘要:法治政府是一种理想的政府运作状态,是一种与国家政治图景、法律实践运作、政权架构息息相关的制度设计。法治政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使得法治政府建设可控...
内容摘要:新疆农村有许多防范和化解纠纷的习惯规则,习惯法调解也成为穆斯林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这也刚好解决了司法资源匮乏的难题,但习惯法中也有许多诸如自助等需要法律规范...
内容摘要:由于西夏文草书辨识困难,俄藏Инв,No.2627《孝经传》迄今尚未获全文解读。本文首次对该书中的西夏文草书结字作了分析,探讨了西夏文草书中的"同符异用"、"一字多写...
内容摘要:本文对西夏榷场文书中反映的西夏榷场住户资质申请制、货物无禁检验制、交易替头代理制和回货扭算报告制进行了探讨,指出西夏榷场中由银牌安排官颁发给商户的执照分...
内容摘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在拉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无可否认的。然而,在大力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相应权益方面的保障却出现...
内容摘要:在回族社会性别的形成过程中,文化根源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文化是回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同时,汉文化是回族得以生存的大的文化背景。...
内容摘要:朱古朗松"是格鲁派活佛转世形成及发展的历史产物。在西藏活佛等级中,"朱古朗松"有特殊的地位,而且都曾获得过清朝皇帝赐予的呼图克图封号。最初,"朱古朗松"视为三...
内容摘要:西南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较为完整的自然崇拜,这些自然崇拜主要是对天地、山水、动植物等自然"物"的崇拜。这种"超自然力"的崇拜实际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从...
内容摘要:回族学术社团作为民国回族社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实践活动有创办刊物、阐扬伊斯兰文化、翻译经典、兴办教育等,成果丰硕。民国回族学术社团作为时代创举,有着...
内容摘要:司马辽太郎在作品中阐述的历史认识被称作"司马史观",对战后日本历史观的重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司马阐述了对日俄战争的认识,但是他未站...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逐日增多,在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今天,冲突与融合兼而有之的民族文化研究不能仅限于单一视角。借用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从多种文化...
内容摘要: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是穆斯林信仰的象征。除了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外,清真寺还承担了更多其他的社会功能,成了穆斯林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
内容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文本学的视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性思想进行深度犁耕,阐明了其中所包涵的尊重民族性的客...
内容摘要:民族杂居区是多民族社会区域,民族杂居决定了"文化杂陈"。基于对贵州民族杂居区的人类学观察,本文认为当代社会发展必然引起杂居区生态变化和文化变迁,外部作用的介入...
内容摘要: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是其内部所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区隔的反映。基于欧洲社会的视角,民族国家内在的身份边界、认同边界、权利边界等折射出当代...
内容摘要:当前,民族文化认同陷入了"事物化"和"特质化"的思维误区中,两者共同的特征是"重物不重人",将民族文化发展导入工具化之中造成这一思维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资本为核心的...
内容摘要:本文详细梳理了明清时期回回社会游学与苏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教派门宦这一特殊领域内回回人的"天房"意向...
内容摘要:在民族地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思想的有机统一,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又有利于构建民族地区民众的群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