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野史 >

南京博物院大殿的原型,到底是蓟县独乐寺,还是义县奉国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一、背景
    中华民国1912年在南京诞生,旋即因袁世凯中央政府迁至北京。15年后的1927年北伐成功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定都南京,在1927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被称为“黄金十年”的时期,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政府机关和各大科研院所在南京建立了大量的办公用的建筑,这些建筑的材料基本上是钢筋混凝土,装饰和风格上有很多建筑采用了“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建筑风格。如果加以对比,当时大部分建筑采用了仿明清官式建筑的风格,但唯独位于中山东路321号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大殿却采用了辽代建筑的风格。
    南京博物院大殿是原国立中央博物院行政办公楼和人文馆,该建筑于1935年由徐敬直先生设计,1936年5月动工修建,后因抗战停工,1946年国府还都后复建,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据说徐敬直先生最初也是采用明清官式建筑样式,后来在梁思成先生指导修改为辽宋建筑风格样式,设计的样式参照了重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位于今天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但最近南博官方却改变以前的观点,提出来该建筑并非仿独乐寺山门,而是仿建于辽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但并没有可以佐证的资料。那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本文来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南京博物院大殿,即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大殿,始建于1936年

南京博物院斗拱(一)

南京博物院斗拱(二)

南京博物院大殿转角铺作

大殿内部
    二、南博大殿设计过程简介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是蔡元培先生在1933年倡导建立,以应对当时北方动荡的局势,故宫文物南迁。同时,也是顺应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计划建立人文、自然、工艺三大场馆,但因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到1948年只建立了三馆之一的“人文”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而其它两馆当时未能建立。
    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群由徐敬直和李惠伯设计,梁思成和刘敦桢任监管和设计顾问。1935年梁思成先生等人拟定《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征选建筑图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其中特别提到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设计“须充分采取中国式之建筑”。 《章程》规定,此次方案征选的征集方式是“敦聘中华民国国籍之建筑师十三人参加”(即邀标)。这十三人是:李宗侃、李锦沛、徐敬直、奚福泉、庄俊、陈荣枝、陆谦受、童jun、过元熙、董大酉、虞炳烈、杨廷宝和苏夏轩。后来经过委员会评选,一致认为徐敬直作品为当选方案,陆谦受和杨廷宝先生作品分列二、三。但徐敬直先生设计的大殿样式虽符合“中国式之建筑”的要求,却采用了当时常见的清式宫殿建筑样式,后由梁思成先生指导下依据当时发现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辽代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进行了修改,遂成为现在大家见到的辽代建筑的风格。

徐敬直、陆谦受、杨廷宝的设计图南立面图

徐敬直设计方案鸟瞰图
    徐敬直先生籍贯广东香山,1906年出生于上海,著名建筑师。1930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1932年在上海创建兴业建筑师事务所,解放后移居香港,1956年创建相关建筑师学会,1953年以后香港多数新建工厂是其设计。李惠伯先生是广东新会人,1909年出生,1932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归国后和徐敬直、杨润钧三人合伙创建“兴业建筑师事务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杨廷宝先生的设计是唯一一幅采用辽代建筑风格的设计,但由于设计空间布局不够理想未能当选。仔细看杨廷宝先生的设计,中间辽代风格的建筑和独乐寺山门很像,据说杨廷宝先生投梁思成“所好”,但并未如愿。另外,梁思成先生能够发现独乐寺,和杨廷宝先生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是1932年杨廷宝先生在北京鼓楼看到几张蓟县风光照片,其中一张有独特的斗拱的独乐寺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告诉了梁思成,才促成了梁思成的第一次独乐寺之旅。
    三、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和奉国寺大殿
    独乐寺位于今天天津蓟县县城,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现存观音阁和山门两座辽代建筑。独乐寺的得名据说是因安禄山起兵在此誓师,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对其做了详细的描述,并配备了两副照片图版和一幅“独乐寺山门平剖面图”加以介绍。做出如下描述:
    其平面长方形,前后共用柱三列,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华拱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后尾亦出双杪偷心,以承檐袱。檐栿中段则有中柱上双杪铺作承托,其补间铺作,以短柱立于阑额上,外出华拱两跳,以承橑檐槫,内出四跳,以承下平槫。其转角铺作后尾亦出华拱五跳,以承两面下平槫之相交点,山门不施平暗,即营造法式所谓“彻上露明造”者,故所有梁架斗拱,结构毕露,条理井然。
    独乐寺内观音阁,高23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被认为是保护阁内的巨型观音像而修建。观音阁下檐上高悬“观音之阁”匾额,落款为“太白”,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

独乐寺山门(一)

独乐寺山门的匾额

独乐寺山门(二)

独乐寺山门的鸱吻

独乐寺山门转角铺作和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匾额

独乐寺观音阁内的十一面观音像
    奉国寺位于辽宁义县县城,现存辽代大殿一座,其余建筑为后世所修建。因殿内有七佛并坐,故又称为“七佛寺”或者“大佛寺”。
    辽代大雄殿是奉国寺现存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我国辽代建筑体量第二大,仅次于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奉国寺大殿面阔九间,长五十五米,进深五间宽三十三米,总高度二十四米。殿内有过去七佛并坐的辽塑,还有十多尊胁侍菩萨和两尊天王塑像,在梁架上还有四十余幅辽代彩绘飞天,精美无比。另外,大殿内外还有大量后世的壁画、碑刻和石雕供器,美轮美奂。
    梁思成在1942-1944年编撰的《中国建筑史》中仅用一百余字描写“大奉国寺”,还没有任何图版,并且在注中注明引用了伊东忠太资料。

奉国寺大殿远眺

奉国寺大殿局部比例对比

奉国寺大殿侧面

奉国寺大殿鸟瞰(一)

奉国寺大殿鸟瞰(二)

奉国寺大殿鸟瞰(三)

奉国寺大殿内部七佛坐像

奉国寺大殿内部石碑和壁画

奉国寺大殿内部梁架上的飞天
    四、比较和小结
    从外观来看,奉国寺大殿和南博大殿的确很像,它们共同之处是十分的雄伟,两座建筑都采用了几乎是中国古建筑最高级别的九开间。但是,笔者经过资料查询和实地走访拍摄照片的对比,认为南京博物院大殿的建筑参考是独乐寺山门而非奉国寺大殿,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徐敬直先生设计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群的时候,初稿并未采用辽代建筑样式,而是采用当时的中式建筑风格,即清官式建筑的样式。这是因为1930年代初建筑界特别是留美归来的学子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还是以现存大量明清建筑为主,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唐代佛光寺大殿等建筑要么还没有被发现,要么虽然被营造学社刚刚发现,但并不为大家所熟知。
    其次,1935年中国建筑学家们对奉国寺大殿的认识还不够。虽然在1932年日本建筑学家关野贞等人对奉国寺大殿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并且发表了论文,1935年《营造学社汇刊》中也刊登了日本学者关于辽金建筑和佛像的文章,其中也提到了奉国寺。但从刘敦桢对日本学者的这篇文章的书评和1942年梁思成在编写《中国建筑史》仅用一百余字来描述奉国寺,并且还注明为引用伊东忠太的资料这些事情来看,都证明了当时对奉国寺建筑的认识和了解是很粗浅的。
    再次,从建筑的样式的细节来比较,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最为精华就是斗拱,比较三座建筑的斗拱,我们发现南博大殿的仿木结构斗拱尺寸偏小,并且斗拱的样式和奉国寺大殿的斗拱完全不一样,而和独乐寺山门建筑的斗拱如出一辙。

三座建筑转角铺作比较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南博大殿当年设计是在原来明清官式大殿建筑的基础上,在梁思成等人的指导下,以独乐寺山门辽代建筑的样式作为主要参考,以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而修建的一座。
    附录 我国早期木结构调查情况简介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古代木结构建筑,能够保存下来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一直有人使用和维护。那何谓发现呢?我们认为发现就是通过专业调查人员对该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和公布于众。比如今天我们都说梁思成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是因为梁思成等人在1937年通过对佛光寺进行科学的实地调查和测量并通过撰写《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详细的向世人介绍了佛光寺东大殿。
    历史上日本在许多方面是向中国学习,但中国近代建筑研究方面却是中国向日本学习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包括很多中国的古建筑也是日本学者第一时间走访和调查的,比如日本的著名建筑学家关野贞等人就系统的对中国古建筑特别是佛教遗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就拿最为著名的佛光寺来说,早在1922年就有一位名叫小野玄妙的日本僧人到访佛光寺并拍摄了照片,但他当时主要关注佛造像艺术,并未对佛光寺的建筑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公布于众,因此并没有称其为佛光寺的发现者。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几座著名的唐-辽-宋初古建筑的发现人和时间。

笔者在统计上表的时候,发现很多建筑的调查先由日本学者完成,而后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家在1930年代依次对这些建筑进行仔细的调查,不过唯独奉国寺大殿在民国时期没有中国学者调查过,尽管梁思成先生1928年曾在义县不远的沈阳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并工作一段时间。随着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家们就更加和这座伟大的辽代建筑无缘。直到解放后1952年于倬云、陈继宗、罗哲文等建筑学家才对其进行勘察,杜仙洲先生于1961年撰写了《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填补了国人对奉国寺大殿进行仔细调查测量的空白。
    奉国寺大殿的调查是1932年日本学者荒木清三、关野贞、竹岛卓一等人进行的,并由关野贞1933年在《美术研究》杂志中发表了《满洲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一文做详细的介绍。另外,在1935年《营造法式汇刊》上,日本学者竹岛卓一发表了《辽金时代之建筑及佛像》一文,也对奉国寺大殿进行了介绍。刘敦桢先生在对该文的书评中写道:“该文自独乐寺观音阁以次收辽金木建筑九所,多见于营造学社汇刊,唯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未经国人介绍”。
    梁思成先生在1942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其中辽、宋的文献资料由林徽因负责收集,该书描写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的资料仅用不到两百字来介绍,篇末的注为“伊东忠太调查”。

佛光寺大殿侧面局部

正定隆兴寺牟尼殿(一)

正定隆兴寺牟尼殿(二)

应县木塔鸟瞰(一)

应县木塔鸟瞰(二)
    作者简介
    老邵
    1980年生于四川,1998年到南京上学,毕业后留宁工作至今,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2003年迄今利用业余时间对南京和各地文物古迹进行拍摄,逾三十万张,以帝王陵墓石刻、木结构建筑及博物馆文物居多,自称是一位狂热的古迹发烧的程序员。
    ------------ 经 历 --------------
    2003年开始关注并拍摄南京和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迄今走访次数六十余次。
    2014年利用业余时间同龙腾等人创办“主题南京”网站,同橙子等人编写南京六朝文物资料汇编 -- “六朝遗韵”,同吴靖等人利用周末遍访南京郊区文保。
    2015年创办“金陵文化遗产”网站,在吴靖的帮助下和和王腾、小八、老陈等人标注南京文物古迹。
    2016年利用假期行走山西、河南、内蒙、辽宁、四川、陕西等地,走访大量的文物古迹,走访各地田野文物保护的情况。------------ 愿 望 --------------
    建立民间的文物古迹地图和文物图像档案库,以关注身边的文物的方式同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一起建立和绘制“华夏古迹地图”,记录和保护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
    如果有机会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利用自己的所学建立物联网+文物的监测和保护平台,将爱好兴趣和本质工作结合起来,为文物保护出一份力,就太好了。

2005年老邵走访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2016年老邵在河南巩义石窟寺走访拍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