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历史的人们,总有一种“失传情节”,认为古代记载中有那么多的神奇的好玩意,到最后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因此叹惋,中国古代有太多好东西“失传”了。 对于刀剑等冷兵器也是如此,史书上记载了许多神兵利器,宝剑名刀,现今大多都失传了。不过现代科技发达,利用现代科技生产的冷兵器,放在古代不知能否称上“神兵”二字? 上图:现代军用刺刀可以做到任一批次完全相同,而且大批量生产,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做到的。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今天的一些廉价刀剑等产品的确质量堪忧,不如古代实战的刀剑精良。那是因为咱们今天的冷兵器更多的是装饰品、收藏品,而古人的武器则是士兵们贴身立命的家伙,所耗费的心血、设计生产的初衷是不同的。如果今天的工匠精心打造,完全可以生产媲美古代宝刀的产品。 上图:咱们今天很多优质工具刀的性能就已经超过古代大部分刀剑 我们必须要冷静的看待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只要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基本上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生产的古代人造物品。的确,咱们今天依然没有复原出一些古代的技术,但是无非一个原因: 没有技艺娴熟的匠人以当时的技术进行复原。简单说,科技上没问题,可是手艺失传了。 (视频:国外工匠复原青铜剑,古人没有角磨机、电鼓风机之类的工具,对工匠个人技术的要求可想而知)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小学的奥数题,你用初中的知识可以轻松的求解,可是这是一道小学的题目,只能用小学的知识进行求解。 比如说生产青铜剑,要是采取现代科技进行不计回报的生产,不仅可以做到比之前的青铜剑性能更好,而且还能批量化生产。一个几十人的工厂,其产量就可以吓死青铜器时代的任何一个军事大国。 上图:图为越王勾践剑,古代青铜剑防锈处理的巅峰。以现代科技完全可以将青铜器的防锈做的更好 但问题在于,考古学进行复原的目的是要研究的是古代生产技术,而不是复原产品。古人用有限的生产资料,加上灵巧的手艺能够达到那样的水平,的确能让人感到敬佩。但是,要说古代人能够生产比今天还要优质的产品,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上图:国外用传统的炼钢法复原中国明代长刀,图中他们正在用铁矿石炼铁 上图:复原后的成品 不说咱们今天科技生产的冷兵器和古代的对比,即使古代不同时期,冷兵器的技术也是翻天覆地的。且不说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同样是铁制兵器时代,也是越往后世,越是先进。除非遭遇类似蛮族入侵、频繁战乱、大规模天灾这种极端情况,才有可能出现文明的倒退。 上图:同为青铜兵器,战国时代青铜器也普遍优于西周青铜器,图为战国青铜剑 当然,这个先进,不是说优质产品的性能如何。以刀剑类兵器为例,同样凝结了最优质铁匠心血,使用最优质原材料的一把宝刀,或许明代的刀比汉代的刀好不了多少。但是,同样的刀剑质量,明代的科技可以维持更高的产量。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汉代尽管有领先当时世界的钢铁锻造工艺和热处理技术,但是出土的汉代刀剑之间钢铁质量差异非常大,并且含有硅酸盐之类的杂质。 而且,我们发现的汉代刀剑大多为墓葬中出土的陪葬物,上面一般都有铭文、镶嵌珠宝甚至错金银工艺,必然是墓主人(肯定是贵族)生前的心爱之物,在当时也必然是宝剑名刀的级别。 上图:镶嵌珠宝的汉剑残件 以环首刀为例,环首刀刀刃宽厚的形制却足以透露出一点,那就是当时普通士兵所批量装备的环首刀虽然刚柔相济,但是强度有所欠缺,需要以厚度来弥补这一劣势。 上图:出土环首刀 另外从一些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的炼钢技术是利用炒钢生产出杂质较多的低碳钢,而且当时的冶铁技术出钢不稳定,也有一定概率会出现中碳钢。如果制作的精良一些,就再用折叠锻打技术减少杂质,然后进行淬火或部分淬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百炼钢。这也可以作为环首刀强度欠缺的一个例证,因为含有较多杂质的低碳钢物力特性的确如此。 上图:断了的出土汉剑 当然,尽管如此,汉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了。不过,在当时看来是先进的,到了后世就不一定了。 传世明代刀剑,则大多以士兵、基层军官的实战武器为主,在当时只是批量化生产的制式武器,而非个人定制珍藏宝物。但是这些武器在性能上已经汉代贵族墓葬里的宝刀名剑相差无几,在工艺上更是先进了许多。 上图:传世明代刀条,为普通士兵或低级军官的佩刀 明代,中国的灌钢法已经非常成熟。这种方法是先用铁矿练成含碳量高的生铁,再用生铁变成含碳量极低的熟铁。在炼钢的时候,将生铁和熟铁合炼,生铁和熟铁的不同比例,可以相对精确的生产出含碳量不同的各种钢材。泉州曾经出土过一个明代铁锚,重达750公斤,经过检测,该锚的杂质含量极低(尤其是含硫量),已经符合现代钢铁的行业标准,这在汉代是不可想象的。 上图:明代巨型铁锚 因为可以相对精确的控制杂质含量和铁碳比例,故而明代可以有夹钢、嵌钢、生铁淋口等复杂工艺,而且可以将这些工艺大规模应用,批量生产各类武器和工具。 上图:传世明代刀的精美花纹 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古代兵器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那就是钢铁产量。 九世纪初(唐朝元和年间),中国钢铁年产量约为200万斤,到了十一世纪中期(北宋治平年间),这个数值增长到了约800万斤,然而到了明朝永乐初年(十五世纪早期),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1900多万斤(约一万吨)。而且有证据显示,在明朝中期(十六世纪),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十几万吨,比十八世纪初的整个欧洲钢铁产量还要多,是唐代元和年间钢铁产量的一百多倍,明代早期的十多倍。 上图:明代修建的千佛塔,主要部件均为铁制,高33米,为现存古代铁塔中最高者。 当然,这个产量在当时看是令人吃惊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微不足道的,2008年,中国仅粗钢产量就已经超过了五亿吨。 另外,还有些武器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倒退。这是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看似倒退,实则暗含了另一层面的进步。 比如说汉代的槊制作精良,而宋代、明代的枪头则非常简陋,明代甚至说枪头重量不要超过四两。汉代的槊是精贵的优质武器,强调槊要坚固耐用,而在宋代,军队甚至用长枪捆扎成木筏去渡河,而明代则明确说“一枪换一马”,将长枪作为一次性的武器。从珍视到成为一次性用品,这本身就是武器产量进步的体现。 上图:汉代槊,长度达半米以上 上图:明代小枪头 还有个事例就是弩的退步。在汉代,中国的弩机达到了一个巅峰,结构非常精巧,不需要弹簧就可自动复位,而且还有望山,可以针对不同距离进行瞄准。但是到了魏晋之后,弩则出现了明显退化。 上图:汉代弩机望山上的瞄准刻度 这是因为,汉代的时候没有马镫,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主要以立马骑射为主要作战手段,只有少数骑兵可以在策马奔腾的同时精准的射箭。对付这些骑兵,用弩与之对射是非常合适的,所以弩怎么精致也不过分。 上图:无马镫的匈奴骑兵 而到了魏晋之后,骑兵开始装备马镫,北方的军队不仅可以跑马射箭,还可以穿着重甲进行冲锋。这时候,一分钟射不了几发的弩便显得有些累赘。相适应的,魏晋之后的弓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军队中的装备数量也非常惊人,因为弓的射速更快,与骑兵对射的时候更具优势。 上图: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唐代军队每人都装备一张弓。图为壁画中的唐军形象,豹纹袋子中装的便是下弦的弓。 古代不同时期,尚且可以看出明显的技术进步,且不说咱们今天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了。人类文明是爆炸式发展的,越往后世,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越快。 我们古代的确先进,但也是横向和其他文明比较,和今天比,那些曾经的荣耀,其实都只能作为一份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如果沉迷其中甚至将其神话,未免有些固步自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