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苏红军暗中相助?苏出兵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几乎同时,蒋介石下令组建了国民党东北行营,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并任命了东北9个省的省长(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将东北划分为9个省),准备接管东北的行政权。此外,蒋介石还任命蒋经国担任特派员,以国民政府经济谈判代表的身份赴长春同苏联进行经济合作谈判。实际上,自8月中旬以来,蒋介石就命令国民党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华北推进。其中,傅作义部沿平汉线已逼近张家口。为了延迟蒋军向华北和东北推进,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发起上党战役,晋察冀军区举行了平绥战役。
     苏军鉴于东北的复杂形势,也急于同中共取得联系。9月14日,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派他的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在曾克林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延安。
     当时,中央政治局正在开会讨论向北发展的方针,急需了解东北的情况,曾克林的到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刘少奇据此提出,为了争取控制东北,中央准备派大批干部和部队到东北去工作。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东北局,彭真为书记。9月15日,彭真、陈云一行乘苏军专机飞赴东北。在彭真一行离开延安的当天,刘少奇电告各中央局,明确中共对东北的任务是“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为避免引起美蒋的觉察,刘少奇还特意嘱咐,派往东北的干部不要带武器,一律穿便装,打扮成劳工模样。
     远在重庆的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决策深感“欣慰”。9月17日,毛泽东致电中央,说重庆的“友人(苏联)和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希望力争东北,时机要紧,万勿失机”。毛泽东还建议,让吕正操率一至两个团“兼程北进”。
     当天,刘少奇也起草了一封致毛泽东的电报,提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十二月初将撤完。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这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刘少奇建议:在冀东、热河布置重兵,除现在已派往东北的部队外,还需在冀东集结5万以上的部队,以便在苏军撤退时抢先进入东北。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调集10万至15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同时,将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主力转移至江北,让出江南8个解放区。至于新四军主力的去向,要么直接调到冀东,要么调到山东,然后从山东抽调10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为此,刘少奇提出建立冀热辽中央局,由高岗、李富春负责,陈毅、林彪或徐向前指挥军事。
     为什么要这样部署?9月18日,刘少奇在一份电报中作了如下解释:满洲四周连接苏联力量,南面旅(顺)大(连)又系苏军军事管制地带,“故我们如能控制热、察及冀东,在满洲沿海又配置数万兵力,即可阻止蒋军进入满洲”。
     刘少奇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意图。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回电同意中央力争东北的方针,说东北及热河、察哈尔控制在手,加之全党团结一致,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他们建议:“苏南、浙东、皖南主力迅速即开,冀东屯兵五万,并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及军事领导机关,人选请你们定。”
     接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回电后,刘少奇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说,我们的方针就是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搞得好,苏也可掩护我们。仅有苏联帮助,不成功。要我们有决心,有坚决行动,舍得把其他地方丢了,以保障这一块,才有可能。”
     方针确立后,刘少奇随即对部队的调动作了具体部署:山东首先调6万人,3万去东北,另外3万开至冀东。由李富春任冀热辽中央局书记,林彪为司令,萧劲光、李运昌为副司令。继彭真到东北之后,再派5万人,加上各地选送的100个团的干部,以便在东北组织10万人的武装。
     9月10日,中共中央命令山东分局立刻抽调5万人,马不停蹄地赶往冀热辽。刘少奇对山东分局的领导说:“中央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望你们全力执行,越快越好。”当天,山东分局就派萧华率领部分干部、万毅率领8个团向东北挺进。
     萧华率领山东军区1000多名干部于9月下旬到达安东(今丹东),这是除冀热辽部队外最早到达东北的一支部队。10月中旬,沙克率领冀中军区1500人到达锦州,吕正操率领晋绥军区一个团抵达沈阳,万毅率领山东军区滨海支队3500多人先到沈阳,然后向吉林挺进。下旬,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机关及直属部队4000多人从胶东龙口渡海在庄河登陆,吴克华率领胶东军区第六师及第五师一部共8000余人也到达营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