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开始撤军,毛泽东改变策略,力争控制中长铁路及长春、哈尔滨
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和《关于大连的协定》,以取得在大连的特殊权益。美国对此极为不满,遂以“门户开放”为由插足东北。对斯大林来说,他要想拒美国势力于东北之外,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于是,斯大林又转向支持中共,力图加强中共在东北的地位,以牵制国民党。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美国支持国民党。这样一来,国共两党在东北的争夺,实际上就折射出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关系。
1946年3月5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说苏联想同国民党在东北搞经济合作,但美蒋予以拒绝,甚至还煽动全国性的反苏行动。他分析说:当苏联与美蒋在满洲进行斗争的时候,中共与国民党达成妥协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相信,由于国民党的反苏行动,苏军可能会更加愿意帮助我们。所以,毛泽东要求东北局尽快与苏军取得联系。
此时,苏军的合作态度远比中共预料的好。3月8日,苏军告诉东北局,他们将撤出沈阳、吉林,中共可以采取行动。第二天,苏军又通知东北局:他们将于13日撤出沈阳,中共军队尽快去占领,而且沈阳以南地区苏军不再交给国民党,苏军撤走的所有地区,中共可以自由破坏。苏军还声称,凡苏军撤走的地方,包括沈阳、四平,中共军队可以放手大打,哈尔滨等地,应该坚决控制,不要让国民党军队开进。(实际上,苏军于11日撤出沈阳,国民党军队于第二天便占领了这座城市。)
沈阳既失,毛泽东于3月15日致电周恩来:“哈尔滨决不能让国民党驻兵,抚顺及营口要力争双方不驻兵。”次日,毛泽东再次电告周恩来:停战协定并未规定让国民党接收长春铁路全部及苏军全部撤退区。因此,具体问题一定要协商解决,“一切均应到前方与前方将领去谈”。当天,周恩来告诉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中共军队在东北所占地方不能让出,国民党军队只能进驻“现时苏军撤出的地区”。张治中坚持要把“现时”二字删除,结果,双方在东北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3月17日,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批示:东北局速与苏军接洽,将“整个中东路(包括哈市)让我驻兵,永远占驻,不让国民党进驻一兵一卒”。当天,毛泽东又指示彭真、林彪:沈阳以北长春路沿线之苏军撤退区同意你们派兵进驻,以为将来谈判之条件,“时间愈快愈好”。
此时,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已向东北调去新一军、新六军(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这是其中的两支)和第七十一军,到三四月间,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已达6个军、18个师。为了迅速抢占东北,国民党依靠军事上的优势,在苏军撤退过程中,向南满、北满大举推进,企图控制中长铁路和整个辽东半岛。
为此,毛泽东要求:立即破坏北宁路及沈阳附近之长春路,迅速动员全军乘国民党军队立足未稳之际,坚决歼灭国民党军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至二万人)”。于是,3月14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预计苏军撤退后,蒋介石必定会由沈阳出兵向北同中共军队争夺长春和哈尔滨,因此,“我党方针是用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为此,毛泽东要求东北局速与苏军交涉,“允许由我方派兵占领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如果国民党军队胆敢冒犯,应毫不犹豫地“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看来,毛泽东又改变了几个月前不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及其附近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又着眼于控制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了,志在夺取长春、哈尔滨。他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称:“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毛泽东所以有这种想法,显然与莫斯科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力量密切相关。为此,他还指示东北局说服苏方,请他们加拨“枪炮若干”,如许可的话,东北局应准备“迁长春”。
3月16日,中共中央为争取进驻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提出作战部署并致电周恩来:美蒋由北平派小组到东北,其目的在急于停战,使我方不好占领长、哈、齐。所以,中央要求代表团立刻与苏方交涉,在停战小组到达东北之前及到达后的几天内,迅速从这三个城市撤出,“以便我军进驻”。
4月14日,苏军撤出长春。当时,长春只有一些警察部队,苏军只允许蒋介石正规军在其撤出之前3天才能入城,但苏军事先并没有通知国民党具体的撤军日期,这就给了中共军队先下手为强的机会。苏军一撤走,东北民主联军就向长春发起进攻。战斗中,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了包括坦克、大炮在内的重型武器。4月18日,我军占领长春。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高兴,于当天致电东北局:“我应力争保持长春于我手中。”
长春既已得手,下一个目标便是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于是,4月19日,毛泽东又电告东北局,传令嘉奖有功将士:“长春占领,对东北及全国大局有极大影响”,还望再接再厉,“全力夺取哈、齐二市”。毛泽东指示彭真、林彪,要“战胜顽敌,保卫长春”,同时,毛泽东又电告重庆的周恩来:“如国、美要求我让出长春,请断然拒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