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在长坪山东坡的漏米岩村,这个西距成都300多公里的小山村,迎来了新的一天。 25岁的冯炼和父亲拿着笤帚、簸箕,迎着阳光,走出了家门。 紧邻着她家的是一座新修葺过的坟茔。墓里的人,来自何方,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但冯炼一家四代人已经默默守护着他,度过了80多年。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冯炼(右)和父亲马全民准备去打扫烈士陵园。 01 25岁的牺牲 冯炼自出生起,就一直与这座坟茔相伴。 墓碑上刻着七个字:“红军刘连长之墓”。80多年前,冯炼的曾祖母在去世前,立下了遗言,要后辈世世代代为刘连长守墓。 站在墓前,冯炼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家族故事。 1933年底,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他带领战士,一边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一边在老百姓中宣传革命思想。红军战士留下的宣传标语,至今还镌刻在长坪山的石壁上。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冯炼(右)和父亲马全民在打扫烈士陵园。 居住在这里的穷苦百姓常常受到红军战士们的照顾。“当年,南部县的老百姓被地方军阀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几十种苛捐杂税,连起码的吃穿都保证不了,1932年南部县爆发了著名的升钟起义,起义队伍后来编入了川陕红军。”这些历史,在冯炼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传。 驻守长坪山的日子,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家背水背柴,凡是体力活都抢着干。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亲生儿子。 “红军大部队转移后,刘连长和战士们被军阀部队发现,300多人对长坪山进行了围攻。激战3天3夜后,刘连长身负重伤,被敌人杀害。那一年,他只有25岁。”谈起这位在自己这个年龄就牺牲的前辈,冯炼的眼里闪着泪光。 刘连长死后,军阀部队扬言,谁若敢去收尸,处死全家。陈韩氏却不顾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里,她和丈夫、亲戚们一起,偷偷地把刘连长的遗体背回了家。 刘连长的身上除枪伤外还有7处刀伤。陈韩氏将他白布裹身,安放进原本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连夜埋在老屋背后。没有坟堆,没有墓碑,干草遮住了掩埋刘连长的新土。 发现刘连长遗体消失后,军阀部队四处搜寻,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但始终没从她嘴里得到刘连长遗体的下落。陈韩氏被放回家3个月后,便去世了。 临终前,陈韩氏叮嘱丈夫去领养一个男孩,要把刘连长墓世世代代守下去…… 02 25岁的守候 陈韩氏去世时没有棺材,家人用门板钉了一个木箱安放她,葬在了刘连长的旁边。 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是80多年前在南部为中国革命战死的人们中的一部分,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 80多年来,冯炼家族中的所有成员,受到的启蒙教育都是红军的故事。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冯炼(前)和父亲马全民在擦拭墓碑。 陈韩氏去世后第四年,陈修坤从冯氏家族抱养了一个男婴,起名陈忠民,寓意“忠于人民”。 1971年,陈忠民继承养父遗志,接过守墓重任。 31年后,他因病去世。同年,在广州务工的女儿女婿返回家乡,继续守墓,从此再没有离开过长坪山。 2016年,冯炼大学毕业后,开始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许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为刘连长守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别人来说,这些历史太遥远,对我来说,它就是我们家族的记忆。”她说。 “来这里祭拜英灵的人很多,可没人知道刘连长究竟是谁。”冯炼说,她一直想知道,这位客死他乡的红军连长在牺牲时,心里牵挂的方向。“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如今,刘连长的身边,不仅埋葬着她的曾祖母,还有家族里的10位成员。他们的墓碑上,有着相同的名字——红军守墓人。 大学毕业后,冯炼曾去了一趟广州,看望青梅竹马、正在创业的男朋友。然而珠三角的繁华最终没有留住她,她告诉男友,她有一个梦,一定要回南部县去圆。 “刘连长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她说。 03 不负选择再上“战场” 翻开《南部县志》,一幕幕腥风血雨的历史重现眼前。 刘连长牺牲的长坪山地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南部活动期间,南部县12000多人追随共产党,加入红军队伍,3000多人参加地方游击武装。建国后统计,幸存者仅千余人,其余大多血洒沙场,为民族解放捐躯。 如今的长坪山,早已没有硝烟。曾经枪炮声声的地方,现在已是成片的果园。冯炼与父母扫墓的身影,每日与青山相伴。 在冯炼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艰苦,通往村里的路是泥泞的小道,要修房子,一砖一瓦都是靠人背,一周只能吃一顿肉。2015年,在精准扶贫的识别中,她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富也好,穷也好,一家人守墓的决心从没动摇,生活却已悄悄变化。 去年,在政府补贴和亲戚的帮助下,冯炼家盖起了二层小楼。短短两年中,漏米岩村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过去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进村路,已硬化成水泥路。冯炼家的承包地里,种上了桃、李、果桑等经济作物,家里通了天然气,还接入了互联网。 干部们三天两头地往贫困户家里跑。过去坐惯了办公室的县里女干部们晒得比乡下姑娘还黑。刘连长墓前的平坝,如今也成为干部和群众讨论脱贫攻坚的“坝坝会场”。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站在刘连长墓前,南部县委书记张根生动情地说。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的烈士陵园。 离墓园不远的地方,一座生态试验园已初具规模。 一位同样听着刘连长故事长大的漏米岩村村民何平,这些年来靠吃苦耐劳在成都闯出了一番天地。有了财力后,他首先想到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富起来。“当年红军为老百姓献出了生命,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不能辜负这份牺牲,要为大家做些事情。”他说。 何平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信心,投资了上千万元建设生态试验园。“这里的红色历史就是财富,将来这里一定会引来更多的人。” 这座生态试验园为当地26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冯炼的父母也在这里打工。“在党委政府和何总的帮扶下,我们这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冯炼说。 过去两年里,长坪山所在的中心乡,贫困户已经从747户减少到306户。成片的果园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了盼头。 “革命年代南部县的老百姓选择跟随共产党,如今历史雄辩地证明,共产党庄严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不负人民的选择。”张根生说,作为四川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县区之一,南部县这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国定贫困县正迎来“国检”。 7月底,冯炼通过笔试、面试等层层考核,上了南部县公招教师的录用公示榜,这让她兴奋得好几夜没有睡好。 “我一直梦想着能当一名教师,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来看看刘连长,把共产党和红军的故事讲给他们。这是我们家族的昨天,也是所有人值得铭记的昨天。家在这里,我们就要世世代代守在这里。”冯炼说。 “还有一件高兴的事,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