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八百壮士”奋守四行仓库:他们用鲜血证明,中国不会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1937年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
    大场沦陷对淞沪战场影响巨大,第三战区中央作战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战区代理长官顾祝同为保障中央作战军与左翼作战军的联系与安全,只能被迫放弃北站至江湾地区的阵地,于26日凌晨下令中央作战军全部退守苏州河南岸。从军事上考量,下撤退命令是应该,但蒋介石还是希望顾祝同能够挑选一个师留在闸北展开游击抵抗,一来可以掩护主力撤退,二来11月6日即将召开九国公约会议,留一支部队抵抗也能争取国内外舆论的同情。中央军精锐部队中,蒋介石比较看好打响淞沪会战的第88师,于是向顾祝同询问他如何看待88师,顾氏心领神会,当即给位于四行仓库的第88师师部打去电话,希望孙元良能率部留在闸北继续抵抗。

淞沪会战期间,第三战区代理长官顾祝同(中)与张坊(左)、赵观涛(右)在前线指挥作战

淞沪会战期间,时任第 88 师师长孙元良(中)和副师长冯圣法(右)、参谋长陈素农(左)合影
    孙元良开会讨论留守地点,最终认为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靠近租界,又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而成,是最好的拒守之处,遂敲定该地作为死守据点。10月26日晚11时,第524团第1营营长杨瑞符穿越火线,将师长孙元良的命令带到团部,内容是令第524团新任中校团附谢晋元指挥第524团第1营(全营官兵共423人)死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离上海。
    第一次碰撞
    四行孤军的指挥官谢晋元是广东梅州蕉岭县人,参加过北伐、中原大战诸役,在国军中历任排、连、营长等职。1935年,陆军第88师驻防皖南,奉命将第78师之补充团改编为第88师补充团,谢晋元担任该团少校营长,这是他服役于88师之始。1936年10月,谢晋元调任第88师第262旅任中校参谋主任,后来在八字桥打响淞沪会战第一枪的即是该旅。淞沪会战中,第88师坚守闸北阵地达75日,日军未能越雷池一步,乃称第88师为“可恨之敌”。但在连日作战中,第88师自身亦伤亡惨重,第524团中校黄永维重伤出缺,该职位遂由谢晋元补任。不久后大场陷落,谢晋元便接到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之重任。

在四行仓库附近进行演习的国民革命军士兵
    一个营的官兵集合四行仓库后,谢晋元立即与杨瑞符商讨防守方案,最后决定由第3连第2排(排长尹求成)率两个班防守旱桥警戒,第1连占领右翼阵地,3排占领左翼阵地,第2连防御中央,担负四行仓库及外围守备。四行孤军人数虽少,但第88师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精锐调整师之一,武器装备远在其他部队之上,仅四行仓库楼顶就布置了两挺机枪,其余机枪全分配给第1连和第3连,构筑成一道火力封锁线。至于仓库内的部署,谢晋元令士兵用物资和沙包将前后大门以及一楼窗户全部堵死,仅留南面一处空隙。二楼以上窗口堵一半,另一半作投弹和射击用。
    当四行孤军紧锣密鼓地修筑防御工事时,日军也开始进攻。10月27日凌晨5时,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司令大川内传七下达了总攻令,由于当时中国军队主力已撤退,日军一路狂飙突进,至上午8时占领北站。上海北站是原524团团部,距离四行仓库仅1500米,杨瑞符接到这个消息后,命令2排排长尹求成“分守要点,坚决阻击,没有命令,不能撤退”。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第2大队在大队长佐野少佐指挥下,继续向苏州河推进,沿途仅遇到一些零星抵抗,一路攻至旱桥,忽然遭到拒守于此的第3连第2排阻击,据说当即被子弹射中倒地的日本兵就有6人。佐野没想到上海竟然还存在有组织抵抗的中国军队,由于摸不清对方虚实,遂下令后退并与友军6大队联系后,准备由两个方向对中国守军进行“围剿”。孤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首战之后,尹求成排长于上午10时20分奉命带部队撤回四行仓库,让日军反攻时扑了个空,一无所获。
    旱桥之战让日军警惕起来,第2大队及第6大队皆放慢推进速度,直至下午1时左右才兵临四行仓库。据日军初步判断,认为拒守仓库的中国军队仅为一个连,故而又开始轻敌冒进,只以一个小队从西边沿光复路东进。此时第3连第3排已在日军前进的路上埋伏,待日军逼近,随着排长陈岂凡一声令下,十几颗手榴弹瞬间掷出,日军小队猝不及防,当即被炸得晕头转向,随后机枪步枪响起,子弹一齐射向敌人。日军招架不住,只得后退。

1937年10月27日,上海闸北四行仓库屋顶上,抗击日军的陆军第524团将士
    当天下午6时,日军第2大队、第6大队再次对四行仓库发动攻击,并投入两架装甲车。守军第3连经过顽强抵抗后,由于无法摧毁日军装甲车,被迫撤入仓库继续抵抗,激战中,连长石美豪被日军子弹击射中反弹出的水泥击伤,血流满面,仍手巾敷面坚持指挥作战,直到腿部又被子弹打中才奉命退出战斗养伤,第1营营长杨瑞符则亲自上阵指挥战斗。此时仓库楼顶的十余名士兵在尹求成排长的率领下,向楼下大门外的日军狂扔手榴弹,终于成功将日军击退。
    四行孤军首战告捷,苏州河对岸的中国民众大为振奋,他们不顾危险,纷纷聚集南岸观战,高呼口号为孤军助阵。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记道:“我军残留一团兵力于闸北,以示死守,感动中外心理甚大,且表最敬之诚意⋯⋯”
    国旗在飘扬
    四行仓库之所以成为日军眼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守军顽强的抵抗意志外,也得益于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仓库地处苏州河畔,与对岸的英租界仅一桥之隔,桥上就设有英军的工事。仓库本身由钢筋混凝土筑成,一般轻武器拿它没办法,但用重炮又担心误伤英租界,引发国际事件,这让日军进退维谷。
    经过27日一整天的进攻,日军未取得什么实质性战果,遂决定夜间偷袭。10月28日凌晨3时许,日军一个小队沿着墙根悄悄逼近仓库西北角,然后沿着水管与墙角突出部攀爬至二楼,预备由窗口进入突袭。中国方面,谢晋元在安排部署时就考虑到夜间遇袭问题,夜晚也派了士兵值班。果然,日军很快被当天值班的2连3排士兵发现,当场爆发战斗,第2连连长邓英闻声率第2排增援,随之赶来的还有谢晋元在前一天组织的一支约20人的敢死队,在守军英勇顽强的反击下,偷袭日军见无法得手,只能铩羽而归。
    偷袭不成,日军又想采用爆破的方式炸开仓库墙壁,但又被我军第2连第2排排长李春林及时发现,即令士兵投掷手榴弹,日军爆破兵拼命突进至墙角,谢晋元得知后立刻下令位于五楼的迫击炮向日军爆破兵进行轰炸,同时派敢死队进行阻击,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叫陈树生的士兵身绑数颗手榴弹,拉开导火索后由5楼直接跳下,跃入日军爆破点。随着一声巨响,陈树生英勇殉国,而日军的爆破计划也因此被挫败。下午3时,不甘失败的日军将五门平射炮推至仓库外,试图用炮轰开墙壁,毫无悬念的又被谢晋元发现,他当即下令楼上的机关兵开火扫射,机枪居高临下,两条长长的火舌自枪口喷吐而出,日军炮兵处处被动,四散躲避,无法再使用平射炮进行射击。

1937年10月,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士兵
    经过近两日的激战,四行孤军之英名已响遍大上海,人们知道中国还在抵抗,他们坚信“中国不会亡”。上海的民众将希望寄托在孤军身上,其中包括了女童子军杨慧敏。那个深夜,杨慧敏从英军堡垒走出时,天已破晓,四行仓库完整地呈现在她的视线中。这时,她想到了帮助孤军的方法:“我只望见一座弹痕累累的五层楼大建筑物,看不见人。我又望见这大建筑物耸立在三方太阳旗,一方是英国米字旗的中间,我心里发生一个迫切的企求。为了鼓励上海市的人心,表现我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四行仓库的屋顶必须飘扬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
    27日晚,杨慧敏将一面大国旗紧紧地缠绕在身上,再罩上制服,乘着夜色掩护通过垃圾桥。由于四行仓库四周都被重重铁丝网围着,杨慧敏只能沿着铁丝网爬到缺口处,再由窗口爬进去。此前谢晋元与杨瑞符已接到杨慧敏要来献旗的消息,故而当杨慧敏抵达仓库时,他们皆前往迎接。杨慧敏将已被汗水浸透的国旗交给谢晋元,在场官兵见到久违的国旗,无不感动落泪。谢晋元则严肃地对杨慧敏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1937年10月28日,上海女童子军杨慧敏冒死向坚守四行仓库抗战的第88师262旅524团谢晋元孤军敬献国旗前的留影
    前两日因备战作战一直未停歇,以至于1营官兵很多还不认识谢晋元,这天晚上8点,杨瑞符将谢晋元正式介绍给全营军官,明确部队指挥权。谢晋元向将士们表示,为保卫国家、挽救民族危亡,使子孙后代不至于为亡国奴,“我谢晋元也和大家一起共同坚守这最后阵地,绝不会抛弃大家,自己一个人跑掉。我将和你们一道与仓库共存亡,坚守在这里,战斗在这里,牺牲在这里!”随后吩咐准备升旗。电影《八百壮士》(柯俊雄、林青霞主演)中,四行孤军升旗一段拍得相当细致,谢晋元命令所有士兵立正,伴随着号手吹奏起《国旗歌》的旋律,国旗在一根长长的大旗杆上缓缓升起,正式而隆重。然而这只是电影进行的艺术处理,1937年的四行仓库,升旗仪式远没有那么隆重的排场,据杨慧敏回忆:“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响,但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却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28日夜晚,蒋介石的日记中再次提及四行孤军:“闻彼(宋美龄)谈上海各国司令对我军撤退计划之成功,与闸北仍留孤军奋斗之英勇敢死精神,言时英国司令为之声泪俱下,敬仰我军不置。”
    “八百壮士”英名传
    冒死进入仓库的也不止送国旗的杨慧敏,还有想对谢晋元、杨瑞符等孤军指挥官进行采访的新闻记者。不过鉴于形势复杂,前往仓库的外来人员也不免有日军特务的可能,谢晋元、杨瑞符因身在指挥岗位不便相见,采访便由机关枪连连长雷雄出面应付。与记者见面后,雷雄将两张纸条交给记者,一张由谢晋元所写,内容为“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另一张由杨瑞符所写,内容为“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采访中,记者询问坚守仓库的人数时,雷雄依谢晋元之意,宣称有800守军,此消息经各大报纸刊登,“八百壮士”之名响遍全国。
    10月29日下午,围困四行仓库的日军在第12大队一部以及四辆战车的支援下,再次发动强攻。守军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一个小时,日军依旧不能越雷池一步。夜幕降临后,日军利用夜色作掩护使用掘土机挖掘地道,又被我军及时发现,谢晋元决定利用照明灯防范,一旦发现哪有日军,照明灯就集中光线引导守军射击,致使日军的地道计划再告失败。30日一整天,大川内传七亲自督战,日军先后组织了两次进攻,均未取得任何进展。同一天,蒋介石也向四行孤军下达了一个新命令,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本晨回京祷告后休息,对前方阵地未稳定以前常用怀念,尤以闸北四行库之谢元晋(老蒋笔误)部进退生死为念,决定撤退,因其目的与任务已经达成也。”深夜12时,坚守仓库的谢晋元接到这道由第88师副师长冯圣法转达而来命令——“着于本晚12时经过英租界退出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31日,向公共租界撤退的四行孤军
    谢晋元即与杨瑞符商讨撤退方案,最终决定由伤兵先行暗自退出,第1连以一排兵力收容部队,经西藏路向英租界撤退。谢晋元率领机关枪连及第1连之一部按次撤退。最后撤离的是第2、第3连,而杨瑞符则在第2连之排尾、第3连之先头随部撤出。自31日凌晨起,孤军依此方案逐次撤退,日军指挥官大川内传七误以为是中国军队反攻,遂下令炮兵队仓库实施轰击,杨瑞符在穿越日军火线时,左胸被子弹射中,身负重伤,但部队总算在凌晨2时左右全部抵达英租界。大川内传七随后下达总攻命令,日军于凌晨3时许突入四行仓库,但此时孤军已全部撤离,日军得到的只是一座空空如也的仓库。
    蒋介石31日的日记中,第一段就是对四行孤军的赞誉:“谢晋元部死守闸北一隅,用以精神打击敌军之一道,今其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荣誉之撤退。为主帅者,爱惜所部与牺牲所部,皆应有一定限度,至此乃可不作无为之牺牲,是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中国不会亡
    四行仓库一战,孤军在淞沪战场的败局之下,以艰苦卓绝之抗战精神,顽强的抵抗意志,坚守阵地四昼夜,使全国日趋低迷的士气为之一振,是为淞沪会战后期最振奋人心之役。战后,国民政府明令第524团第1营全体官兵各升一级,并于11月17日授予谢晋元、杨瑞符各一枚青天白日勋章,以示嘉奖。
    此役伤亡人数在中日双方的记载中有很大落差,据国军方面记载,第524团第1营伤亡计37人,毙伤日军约200人,击毁战车2辆。日军方面则说打死打伤中国守军630人(守军总共只有四百余人),日方重伤3人,轻伤24人,无人阵亡。事实真如此吗?据参与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第10大队(大队长土师喜太郎中佐)战史显示,在10月30日的战斗中,一名叫田中士陆的曹长被国军击毙。这至少能说明,日军在进攻四行仓库时不仅有人阵亡,还至少死了一个少尉军官!中方宣称的毙伤200人固然有所夸大,但也绝非如日方所说的什么0阵亡。

四行孤军被扣押英租界后,每天仍然坚持出操。图为被扣押在租界的孤军营士兵
    四行孤军撤入英租界后,遭到英军缴械,随后被扣押于余姚路的意大利兵营。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在照例出操时遭到被敌方收买的叛徒刺杀,不幸殉国,噩耗传出,举国哀痛。杨瑞符因撤退时负伤转入医院治疗,逃脱了被扣押的命运,但他在1940年2月因患肺炎,不幸病逝于重庆宽仁医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入英租界,孤军营官兵皆被敌人所俘,随后被送往各地做苦力,最远的直抵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然而孤军的抵抗仍未停止,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逃亡,几经辗转归国后重新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在艰难的卫国岁月里,四行孤军是不屈的象征,他们的事迹被谱写成一曲《中国不会亡》(后改为《中国一定强》),传遍大街小巷。这首壮歌,一直传唱至今: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