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约瑟夫·贝克两面三刀的外交政策,看上去也有其合乎情理之处。更何况波兰还希望能在希特勒的战车后面,从欧洲的版图的重新划分中分一勺羹:20年代波兰以战争未能夺取的捷克斯洛伐克煤炭丰富的特青地区(约650平方公里),在慕尼黑会议后,被德国元首大度的赐予了波兰。
不过,贝克上校左右逢源的外交游戏并没有成功很久。1938年10月24日,慕尼黑会议之后不到一个月,里宾特洛甫“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宴请了波兰驻柏林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餐桌上,纳粹外交部长建议在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后,波兰和德国应该全面解决以前的历史问题。德国人的条件是但泽市必须“归还”德国,德国将用享有治外法权的公路和铁路经波兰走廊把德国本土与但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同时德国还希望波兰参加反共公约对付苏联作为回报,德国情愿把波德条约从10年延长到20年,并且担保波兰的边界完整。
在觥筹交错中,利普斯基很客气地谢绝了德国人的“盛情”。在1920—1938这段反复无常的年代将要终结的时候,波兰政客们的视线终于清晰了起来,现在轮到柏林与自己摊牌了。尽管在希特勒的赌桌前,波兰人面前有太多的筹码,但他们的勇气还是令人钦佩的(尤其是与罗马尼亚的安东内斯库、匈牙利的霍尔蒂等人相比)。
布格河1939: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末日到1939年8月底的时候,波兰军队最高统帅部,已经完成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波兰,乘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机,波军应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除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在东西夹击中打败德国。
客观地说,如果说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英法两国身上是无可奈何的话,那么在这个计划中,对于来自东方的入侵没有任何考虑,则再一次证明波兰政府在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上有多么颟酐。
到战争爆发的1939年9月1日,进行初步动员后的波兰军队共有39个步兵师,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旅和3个装甲旅,870辆坦克(但其中只有132辆波兰7TP坦克、38辆英国维克斯E型坦克能对德国和苏联的装甲部队构成真正威胁,还有50辆相对现代化的法国雷诺R-35坦克仍在到货中),824架飞机和4300门火炮,共编成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可夫、喀尔巴阡、纳雷夫7个集团军。在德国的入侵行动开始以后,在维斯瓦河以东的地区,只剩下作为波军统帅部预备队的1个集团军和东波兰边境守备部队。
按照与纳粹德国的约定,9月初,苏联红军在与波兰接壤的基辅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就开始了战备动员,然而,德军的进展却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此时,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最大的苦恼是,如何找到一个出兵波兰的借口去履行与纳粹的肮脏的协议,又能维护自己的“正义”的形象。
9月5日,莫洛托夫以书面形式正式答复德国请苏联尽快出兵的要求时说:“苏联将在‘适当的时机’出兵,但‘这一时机现在尚未到来’”;他认为“操之过急”会有损苏联的“事业”。不过他郑重提出,即使德国人先到了那里,他们也必须严守德苏条约秘密条款中一致同意的瓜分波兰的“分界线”。9月8日,德国坦克刚刚到达华沙外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祝贺德军进抵华沙的电报就飞到了柏林。但是到了9月10日,苏联却又开始抱怨德军的进展过于“迅速”,以至于莫斯科实在找不到借口。
到了9月16日,波兰政府机构撤出华沙的时候,莫洛托夫终于找到了理由,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波将金向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苏联政府的事先经德国驻苏联大使修改过的照会:“波德战争显示出波兰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华沙作为波兰的首都不复存在了。波兰政府垮台了,并且没有表现出生存的迹象。这意味着,波兰国及其政府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为了拯救原波兰境内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胞,苏联必须出兵。”尽管波兰大使有若干条理由去批驳这个荒谬的文件,第二天早晨6点,苏联入侵波兰的行动开始了。
苏军总参谋部对在波兰东部的行动,制定了一个骑兵协同坦克进行大规模快速突击的作战计划,整个战役行动由副国防人民委员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大将负责协调,计划集结的兵力包括100万部队、6191辆坦克、1800架飞机和9141门火炮。当然,德军的迅猛进攻和苏联西部交通状况的制约,使这些部队并没有按期展开,最终直接参加波兰战役的苏军约50万人——不过,这相对于波兰在东部地区屈指可数的守备部队和大批从西线败退下来的残兵来说,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