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举贤荐能原则:古人如何“比而不党”荐贤能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举贤荐能,择能而任,这是历代有远见、成大业的政治家无不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然而,怎样才能举贤荐能,不仅是一门政治艺术,更是一种政治品德。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的先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举贤荐能原则——“比而不党”。
    这是一段史实,出自《国语·晋语》。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赵宣子(赵盾)向晋灵公举荐韩献子(韩厥),灵公任韩献子为军中司马。时值秦晋河曲之战,赵宣子为观察韩献子能否胜任,指使他的车仆故意冲撞韩献子队伍干扰其行军。韩献子当场就将赵宣子的车夫抓起来杀掉了。这事在晋国掀起轩然大波,大家都说韩献子的司马做不长了,他的主子刚提拔了他,他就将主子的车仆杀了,那谁还能保全他的官位呢?
    不料,赵宣子却召来韩献子,以礼相待。他对韩献子说:“我听说,侍奉国君要‘比而不党’。对国家忠诚,举荐正义之士,这叫做‘比’;举荐为了谋私,互相勾结,这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允许干扰的,触犯军纪而不隐瞒,这叫做‘义’。我把你举荐给国君时,还怕你不称职呢。举荐人而不称职,就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国君而结党营私,我还凭什么执政呢?因此,我故意用自己的马车扰乱军列来考察你。你努力干吧!如果按照这样做下去,将来能担负晋国重任的,不是你还有谁呢?”事后,赵宣子高兴地将此事一一告知大夫们说:“诸位大夫可以向我表示祝贺了,我举荐韩献子做对了,现在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不会因此而犯错误。”
    历史上还有一则“比而不党”荐贤能的史实,也是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祁黄羊)因年老请求告老回乡,要求辞去中军尉职务。晋悼公问祁奚谁能接替他的职务,祁奚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国君正要立解狐为中军尉时,不料解狐因病去世。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接任中军尉,祁奚又推荐了他的儿子祁午,于是祁午做了中军尉。为此,人们称赞祁奚是一个能举贤荐能的人:“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祁奚推举他的仇人,不是谄媚;举荐他的儿子,不是偏爱亲人;推荐他属官的儿子,不是偏袒下级。由此,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比而不党”从字面上解释,“比”是亲近的意思,“党”是偏私的意思,“比而不党”是亲近而不偏私的意思。《国语》说赵宣子此举为“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意为对国家忠诚,举荐正义之士,这叫做‘比’;举荐为了谋私,互相勾结,这叫做‘党’。《左传》说祁奚此举为“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意为祁奚举荐自己的儿子,不是偏爱亲人;推荐自己的属官,不是偏袒下级。《尚书》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意为君子没有偏向自己亲人和袒护自己下属的事,这是王道政治的公正无私。古代贤人阐述的“比而不党”荐贤能的道理,就是告诉人们举贤荐能要出于公心,不徇私情。
    “比而不党”荐贤能,必须荐能不避亲仇。春秋时,齐国两位公子进行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管仲和鲍叔牙两位大夫也各为其主卖命。在双方争战中,管仲曾射过当时的小白公子、后来的齐桓公一箭,险些使其丧命,齐桓公对他恨之入骨。齐桓公重整旗鼓治理国家时,决定任命鲍叔牙为宰相,没想到鲍叔牙竟极力推荐管仲为相,苦口婆心地讲了管仲超越他的五大才能,终于说服了齐桓公。齐桓公率国人亲自到城郊迎接管仲并任用管仲为相,终究成就了霸业。(《国语·齐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