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东夷人鸟图腾的相关历史资料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早期的神仙观念是与五德终始的政治学说相结合的,至邹衍时,即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达到鼎盛,并从发源地齐国传入燕国,此后成为燕齐间显学。在传入燕地后,阴阳家的学说出现变化,其中五德终始说的内容渐渐衰微,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燕地的学者,更重视阴阳家学说中的羽化飞升等修仙理论。“为方迁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邹衍也就成为五德终始理论的最后的大家,此后“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阴阳家这一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失传了,神仙方术盛行,取代五德终始理论成为阴阳家的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因为此学说受到秦始皇、汉武帝的青睐,遂由一种区域文化特征演变成秦汉时期的主体文化特征,并随着晋室南迁而成为晋代江南沿海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这期间修道的方法虽然有一定变化,但“仙人”的特点是身生毛羽翅膀的观念却一直沿袭未改。
    商末周初东夷人在齐地分布很广。齐国建立在东夷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以至于齐国初建时,东夷的一支莱夷甚至“与之争营邱”,足证夷人在此地区实力雄厚。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也就是对当地夷人的文化不进行改革,而只是顺应。《礼记·檀弓上》:“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证明周文化在此区域内处于劣势,统治者为保持周人的葬俗就不得不回周地安葬,而齐国文化的主流是东夷文化。
    齐人徐市上书所说的海中三仙山,及秦始皇登临刻铭的之罘山,都属于齐地;汉武帝时“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说明至西汉时,齐地还是神仙说最盛行的地区。考之《史记·孝武本纪》:“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史记·封禅书》:“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天子于是幸缑氏城”、“遂至东莱”,可证齐地神仙说的中心在西汉时的东莱郡,秦时的之罘山也恰在此地区。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东莱郡即“故莱子国”,正是从前莱夷的分布区。齐国兴起神仙说约在威宣之世(公元前356-公元前301),上距齐灭莱夷(公元前567)不过200余年,这种观念当受到东夷文化的影响。
    东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鸟的崇奉,颜师三注《汉书·地理志》“鸟夷”曰:“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居住在海边的东夷人之所以也被称为鸟夷,是因为他们在服饰与行为上极力模仿鸟,而对图腾物的模仿正是图腾信仰的重要方面,这证明了东夷人是以鸟为图腾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说明至春秋时人们还对这种古俗有着变型的记忆。
    除了从服饰举止等方面对图腾物加以模仿外,认为图腾物有超人力量可以保护信仰它的个人与部族,也是图腾信仰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种观念稍加变化,就使图腾物演变成人格神。再加上人与其崇拜的图腾物存在着亲属关系的图腾信仰观念的作用,在图腾物人格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保留原图腾物的某些特点,形成带有图腾物形体特征的人形神,有毛、有翅膀、鸟喙的“仙人”形象就是东夷鸟图腾向人格神转化过程中的产物。
    这种“仙人”观念作为夷人文化的变型,至战国时发展为齐国宗教文化的要素之一,并影响燕地,形成燕齐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统治者的喜好,在秦汉时又由区域宗教文化的要素发展成主流宗教文化的特点。
    随着“仙人”观念由区域文化的要素发展为主流文化的特点,此观念也渐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首先,在其发源地燕齐地区,崇尚鸟的古俗已衰落,这使有羽毛有翅膀的“仙人”观念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后汉书·皇甫嵩传》在提到张角的太平道影响所及的八州时首列青州,证明太平道的中心也在山东。但是《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李贤注引《典略》云: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从其宗教实践中看不到任何齐地“仙人”观的影响。《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张角“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说明张角在用符水治病的同时还注重对信徒进行品德教育,教人多行善事。而这却与西汉时齐地盛行的“仙人”观没有任何联系。《太平经》中虽然有一次提到“羽服”,但接下来却说“乘九龙辇升天”,与传统的“仙人”生有翅膀不同,也证明“仙人”观在其发源地已趋没落。
    其次,在此神仙观念传入江南以后,渐与早期道教相结合,成为道士修炼的内容,但因无人了解其兴起的文化背景,“仙人”形象的鸟的特性渐受到世人的批判。《抱朴子·对俗》在记载旧有“仙人”形象的同时也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这种批判的进一步发展,使“仙人”身上的鸟类特征逐渐消失。《麻姑传》中称麻姑“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没有了翅膀、羽毛,但却仍是“鸟爪”。最终,连这个仅有的鸟爪也不复存在了,除了“羽化”、“飞升”等名词沿用下来之外,在“仙人”身上再也找不到任何汉晋“仙人”所特有的鸟类形体特征,中国人心目中的“仙人”形象终于从“鸟人”进化为人了。但这已经是东晋以后的事了。
    据目前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章丘的远古先民,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九夷”泛指多,足见东夷族是一个支系繁盛的庞大部族。东夷族同中原夏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应当是东夷诸多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总之,作为东夷部落的章丘先民,在距今9000年左右就开始谱写着章丘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