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东北林彪为何迅速扭转守势:苏方援助大量武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共产党全国调兵
    相比国民党,共产党进入东北有两大优势。
    政治和意识形态上,苏联对于共产党军队进入和接收东北提供了相当多的便利,美军对国民党的支持让苏联人在交接和撤军后期强化了这一作为。在地理上,共产党的优势则更明显。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军队基本被日军压制在西南地区,远离东北,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却遍布华中、华南和华北各地。尤其是晋察冀、冀热辽和山东等根据地,有的距离东北不过咫尺之遥。
    重庆和谈次日,刘少奇便按照毛泽东临行前的部署,电告晋冀鲁豫分局和山东分局,以义勇军和东北军的名义非正式秘密进军东北。中央的全盘计划,是从华中和华北根据地抽调100个团的干部,通过各种渠道和路径,甚至化装成劳工进东北。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出向东北进军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抽调超过8个团的兵力共1.3万人率先挺进东北。9月11日,中共中央调山东4个主力师共12个团近3万兵力进东北。9月23日,新四军最精锐的三师七旅,包括其他部队在内共3.5万人,也在黄克诚率领下开赴东北。其余包括从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等多个根据地先后派遣部队,从陆路和海路,通过苏军防区进入东北。所有进入东北的共产党武装在当年10月31日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在次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共产党的全国调兵,确切说是一次战略大转移。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调兵东北的同时,顺势化解了南方解放区的困境。他利用重庆和谈达成的协议,将出关的部队从华北和山东调入,由此留下的兵力空虚则由江南根据地新四军部队北上山东填补。江南根据地孤悬敌后,生存一直非常困难,毛泽东此举不但在政治上给了国民党一个让步,赢得全国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还将处于江南国民党重兵包围中的新四军主力救出死地。这个战略不但高明,而且隐蔽,所有战略区兵力和领导的交接都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为此,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甚至打扮成商人前往山东,和山东根据地统帅罗荣桓交接,其目的正是为了避免国民党判断出中共一箭双雕的战略意图。
    沈阳的收复是东北国民党军军力崩溃的终曲,而辽沈战役之前,国共东北的攻防态势其实早已彻底换位。国民党部队从1945年进入东北到1946年连克本溪、四平,占领长春,战绩和士气一度达到顶点。但谁承想到此后两年,国民党在东北的战争机器竟如大雪崩般迅捷溃散。
    从山海关到四平:独霸东北计划的放弃
    解放军军史显示,1946年1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全部实力是319537人。当时拥有各种长短枪134861支、轻机枪3314挺、重机枪697挺、小炮1135门、其他火炮303门。两相对比,在秀水河子一战中,包括林彪在内的民主联军高级将领才第一次见识到国民党军能发射燃烧弹的迫击炮等先进装备。秀水河子战后的缴获显示,国民党主力十三军一个营拥有的野炮、迫击炮、火箭筒,以及轻重机枪的配备,超过民主联军部队一个团的火力。而此后通过海运抵达东北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新一军、新六军的装备,则更强于十三军。
    这样的兵力和实力对比,通过实战观察,毛泽东最初试图独占东北,把东北变成最大、最稳固解放区的意图被迅速放弃。此前共产党部队虽先于国民党军队前往东北,但当苏北新四军部队历时两个月强行军抵达山海关附近时,国民党第一批主力--嫡系十三军,已经由美军海运,提前20多天占领了山海关。在杜聿明的攻势下,林彪的疲师只能先后撤出兴城、葫芦岛和锦州,让出辽西走廊,致使后来的共产党部队只能从喜峰口和冷口绕道进东北。
    初战已经向林彪显示,通过强行军抵达的共产党部队极度缺乏武器弹药和被服粮食等物资,其火力根本无法和国民党精锐部队正面对抗。这让杜聿明一度困惑为何找不到共产党主力决战。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林彪意识到他那些缺兵少枪的部队只要和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部队打几次消耗战,便将消耗殆尽。随后,随着杜聿明打通从华北到沈阳的通道,毛泽东试图独占东北的计划很快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准备"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创造强大的根据地"。
    在东北农村根据地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共产党很快意识到,需要通过有限的战争来争取停战,赢得喘息的机会。
    共产党避免决战的另一面则是进行一场特殊而重要的军事行动:剿匪。从初入东北到1946年3月,为配合土改,民主联军部队东北全境共进行较大的剿匪战斗212次,共毙伤俘虏土匪78495人,缴获数千枪支。东北的土改直接动摇了土匪的生存基础,剿匪不仅得到了给养,而且稳定了土改成果,让大批农民加入到民主联军的行列。
    四平之战,解放军战史的数字显示,民主联军共伤亡8000多人,黄克诚、邓华等多个主力部队基本丧失战斗力。而在从四平向松花江以北的撤退中,民主联军不但放弃了除"南满"、辽东等极少数根据地外,松花江和长白山以南所有地区,还在撤退中再次损失和掉队约5000人。但国民党之后却很快发现一个他们无法消除的困惑,那就是,在国民党精锐部队战斗力逐步消耗衰退的同时,共产党的部队却越打越多。战后官方统计的数字很好地解释了这背后的奥妙:在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前3年,全东北参军人数超过100万人,这还没有包括国民党军被俘后加入到共产党部队的数十万人。而国民党部队在东北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刚刚凑满百万。
    隔江对峙和转折点
    林彪率军撤到松花江北岸,也是他军事威望的历史低点。毛泽东此时一纸电令,反而将东北党政军大权进一步集于林彪一身。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是毛泽东最厉害的一点。共产党在"北满"和"南满"的全盘战局反而可以统一部署,这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得以实现的基础。此时国民党东北军事统帅杜聿明却指挥不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后者因为和廖耀湘争功,多次违背杜聿明的作战命令,让林彪得以从四平脱身。杜聿明更想不到,日后蒋介石会让一个无能而自负的陈诚来东北,目的则是接收自己打出来的"成果"。
    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可以说是国民党数一数二的战将,其战略水准和决断能力或许不比黄埔四期的师弟林彪逊色多少。他也敢违抗蒋介石命令,越过长春外围的国共心理停战线,将林彪一直追到松花江北岸,让林彪部遭受重大损失。杜聿明其实清楚地意识到,任何情况的休战对于共产党来说,都是比国民党更有利的喘息和重振之机。
    进入东北初期,杜聿明率领两个军的兵力就从山海关一路向北,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克锦州。半年后,他率领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7个军兵力,却多次攻打本溪失败。虽然最终在他领导下,廖耀湘指挥新六军战术得当,先后攻克本溪和四平,但国民党军已是损失惨重。杜聿明意识到,时间的天平更加有利于共产党一方,而不是自己--每一次喘息,共产党部队的恢复能力都使他们变得更加难以对付。杜聿明的判断是准确的,但追击到松花江畔后,他的部队也已是强弩之末。随后15天的协议停战,4个月的实际停战,他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调集8个师共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民主联军"南满"根据地。这是共产党军队当时在东北松花江和长白山以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其作用是牵制国民党军北进。共产党主力不过第三、第四纵队,实力仅相当于两个师,却在新开岭丘陵地带果断包围孤军冒进、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师。部队在韩先楚指挥下,不惜以重大伤亡的代价,换取全歼二十五师这支曾参加过远征军的国民党嫡系主力,创造了在东北战场第一次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师的战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