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东北林彪为何迅速扭转守势:苏方援助大量武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不过东北战局并未能如此轻易逆转。随着林彪大军北撤,位于"南满"的共产党偏师也被迫撤退到长白山这个地理上的绝境。1946年12月,郑洞国再次率6个师的兵力进攻"南满"根据地。部队为了开辟战线,派遣"四纵"深入国民党后方"安东-沈阳"一线作为牵制,林彪的大军也开始在次年1月趁松花江封冻,主动渡江南下,迫使杜聿明抽调进攻"南满"的部队迎战,才缓解了围困"南满"的压力。
    
     对于国共双方来说,东北严酷的气候是共同的敌人。共产党最初的主力多数来自南方,国民党军队甚至来自更远的滇缅战场。不过后者装备更好,相比之下,当"四纵"准备南下安沈路作战时,陈云和肖劲光甚至要发动留守临江的"三纵"官兵脱下冬装,支援挺进敌后的"四纵"官兵。国民党军队无法想象,就是这样,共产党军队还会在零下3~40摄氏度的严寒中长途奔袭,反复渡江作战。林彪亲自渡江指挥部队,进攻怀德小城驻守的国民党新一军一个团。东北民主联军就这样,在艰难中反复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分散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杜聿明的军事机器就这样,开始在1946年的寒冬中一点点被侵蚀。
    
     毛泽东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曾兴奋地展望了林彪集中优势兵力,围点打援的战术。"......只要你们能用一切方法,将杜聿明现有力量加以削弱,例如平均每月歼敌一个师以上,一年内歼敌十二个师以上,就可能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如此打两三年,就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并建立巩固根据地。"从此后战况看,毛泽东的预期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保守--两三年后已经不是巩固根据地的问题,共产党部队那时已经将蒋介石集团赶往台湾。
    
     战局中的加速转折,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民主联军的英勇善战,也不能不再次提到苏联的援助。共产党最初进入东北的部队曾听说东北有大量日本遗留武器,为此许多北上部队将武器弹药留给留守部队和沿途经过的根据地。到了东北,许多部队才发现日军遗留的装备被苏军控制而不得。1946年撤退到松花江以北的共产党军队于是开始组建兵工厂,并和苏联接洽,就此大量接收了苏式和日本遗留武器装备。尤其是从苏联获得的大口径火炮,让林彪得以迅速组建一个炮兵纵队。
    
     林彪三下江南,最初也有围攻德惠而不克,此后便有一次围歼陈明仁七十一军两个师。有一天驻守怀德小城的新一军90团守军发现,过去靠人海战术作战的共产党部队,突然拥有了比自己更强大的炮火。而每次攻城时民主联军不惜弹药的轰击,则开始让国民党官兵拥有优势火力的心理优势彻底瓦解。
    
     林彪转守为攻
    
     1946年处于战局困境中的杜聿明,曾和副手郑洞国进行模拟兵棋推演。杜聿明认为,如果林彪从5个方向开始反攻,国民党军的形势将无法逆转。1947年5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果然以杜聿明所预测的五路同时发动攻势,兵力不足的国民党军疲于应付,东北攻守之势开始转换。
    
     陈明仁回忆他当时在四平城头看到东北民主联军攻城炮火之猛烈,他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竟从未曾见。他可能还不知道林彪大军在进攻怀德这样的小城时,就动用了一个主力纵队"二纵"(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前身)和数百门大炮。国民党在东北拥有的火器优势开始不复存在了。
    
     兵力优势同样如此。1947年陈诚抵达东北,将杜聿明和熊式辉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将东北国民党兵力扩充到14个军,4个兵团共54万人。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也将大批地方武装编入到野战部队。当年9月,陈诚命令刚从苏北和华北战场抵达的部队进攻锦州以西的冀热辽根据地时,民主联军的部队已经扩充到9个纵队,共27个师,另有10个独立师和2个骑兵师,还组织了一个炮兵司令部。29万人的主力部队和22.7万人的地方武装,在总兵力上已经和国民党军旗鼓相当。
    
    
     这个均势不过"保持"了仅半年。1947年林彪的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政委罗荣桓在《教师爷滚蛋了》一文中,几乎是清算了陈诚抵达东北后的损失。5个月时间,陈诚丧失了18座城市、550万人口和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损失了包括30名将官在内的13万部队。仅仅在1947年9月14日到11月5日的50天内,国民党军就损失6.9万人,丧失15座城市。这种溃败用大雪崩来形容毫不为过。陈诚不得不通过其夫人游说宋美龄和蒋介石,最终逃离东北。
    
     到蒋介石第三次东北易帅于卫立煌,国共东北版图也发生了改变。国民党军从过去占领松花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变成孤立于沈阳和长春等24座大中城市。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毛泽东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林彪也不给卫立煌喘息之机,持续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发动冬季攻势。到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已经仅存于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孤岛"。
    
     辽沈终曲
    
     1948年的冬季攻势后,东北野战军实力几乎相当于共产党所有其他部队主力的总和。东北野战军从1945年入关时的数万人,仅用3年就发展到12个纵队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和1个坦克团,总兵力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后则跃然百万。替陈诚收拾烂摊子的国民党名将卫立煌,此时只能率领30万兵力驻守沈阳。国民党在东北的另外两个孤岛,只剩下郑洞国在长春的10万兵力和范汉杰在锦州的15万兵力。
    
     4个兵团,14个军,共44个师,总兵力不过55万人的国民党军,此时已经完全丧失和东北野战军进行野战的能力,完全丧失战略机动能力。其颓势和败相,堪与300年前明军和清军的战力作一比。
    
     此时蒋介石的战略也从过去要将共产党逐出东北,改为试图将主力撤往关内。不过此时毛泽东已经不满足于夺取东北了,他意识到东北的迅速胜利,将会在未来一年内促使全国解放,为此必须阻止卫立煌部队撤回关内,将其全歼于辽沈。而此时辽沈战役的核心问题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国民党这三大军事集团,到底先打哪一个。作为战区统帅,林彪谨慎地选择了长春。以东北野战军的实力,由北向南逐一攻克,不失为稳妥而不败的策略。而毛泽东则督促林彪选择最南的锦州,他的目的是要提前结束全国战争。
    
     早一年或晚一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或许不可逆转,但中国战局不可能不受到国际变化的影响。1950年朝鲜战争便阻隔了中国全国解放的进程,显示毛泽东的担忧多么有远见。选择锦州,怕的正是解放全国的进程夜长梦多。国民党锦州守将范汉杰后来回忆,毛泽东的选择,是令双方所有将领都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初攻长春不利后,在毛泽东的督促和罗荣桓的建议下,林彪最终选择对长春"长围久困",同时大军南下,才有锦州守军范汉杰集团在30个小时内的速败,和郑洞国困守长春数月的饥饿悲情。
    
     历史学者和后人今天会感怀于长春被围带来的饥饿和民众伤亡。或许也不应该忽视,战争从来就不乏残酷和伤亡的。毛泽东选择攻打锦州,也加速了东北的解放,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物质和心理伤害。锦州的土崩瓦解和郑洞国的投降最终让沈阳国民党军的最后一个战略机动兵团廖耀湘兵团,试图从海上突围。或许是冥冥中有天意,在林彪大军于辽西围歼廖耀湘集团的战斗中,东北解放军三纵七师二十一团三营神奇地抓住国民党3个军接防的疏漏,以一个营的兵力渗透到了国民党军核心阵地。
    
     1948年10月26日凌晨3点到6点,不到3小时,三纵一举摧毁廖耀湘兵团的前线指挥所和3个军部。国民党在东北最后的数十万大军顿时在距港口不过百公里的辽西平原陷于群龙无首。52天的辽沈战役用一场东北3年战争中最大的围歼战,为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崩溃谱写了终曲。此时距1946年5月30日蒋介石抵达长春,不过两年零2个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