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印刷术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用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唐朝后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印刷术的国家。据记载,最早的印刷术,是隋唐之际发明的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是用手工刻出阳文反字,涂上黑墨,复印在纸上。这种方法比手抄书籍效率提高若干倍。 刻版印刷术发明后,在今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已有书商印售历书、诗歌、小学字书及阴阳迷信书等。十二世纪初,浙江、福建、山西等地的书坊刻书业已发达起来。官府刻书最早始于十世纪初,历代专职刻书的机构一般属国子监。印刷技术形式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等。我国的刻版印刷早于欧洲八百年。刻版印刷的发明和刻体图书的流通,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保存祖国文化起到了极大作用。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浙江杭州一位刻字印刷工人毕昇,经过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套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在制成方块的胶泥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后放进土窑里用火烧硬,再按字韵顺序排列在专用盒子里。印书时按稿把一个个活字捡排在铁框中。而铁框底部撒有松香、蜂蜡、纸灰等带有粘性的混合物。将排好字的铁框拿到火上加热、压平,再经冷却,便成了版型。在版型上涂上墨,就可以印刷了。印完后,将版型在火上略加烘烤,即可取出单字,供重复排版使用。为了加快印刷速度,毕昇还采用两套制版设备,即一版在印,另一版又在排字了。两版交替进行,每版可印千次以上,速度快,质量好。印版中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这样,省时、省工、省料。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消息,轰动了当时的印刷业。前来参观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一致称赞。不久,活字印刷术在国内广泛使用。这种胶泥活字印刷的原理,与现在的铅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也是现代铅字印刷的前身。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评价极高,不但在他的名着《梦溪笔谈》中作了详细记载,而且还精心保存了毕昇所创造的胶泥活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