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后三类大国的遭遇,中国都不能幸免。辽阔的幅员和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使我们成了近、现代列强竞相淘金的宝地,除了不知深浅的日本力图独吞以外,其余均感到无力独占而“协议”瓜分。有些人以为这是不幸中之万幸,其实象公娼一样被迫对所有衣冠禽兽开放,何幸之有?进入冷战时期后,我国仍树欲静而风不止,成了两大阵营和美苏两超之间寸步不让的战略要地。同时,两超内心里谁也不欢迎世界最大的新兴国家登场表演,有如心胸狭隘的先生压制那些可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的学生。此外,随着英、法、德等老牌帝国的相对衰落,地理位置又安排我国与当代世界的几乎所有大国(包括现代意义上一衣带水的美国)为邻,在某种意义上不幸地成了全球的中心。种种因素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复兴之途注定山重水复,艰险悲壮,国家的生存实在是来之不易。几十年来几代爱国人士屡屡发出“灾难深重”、“举世罕见的祸乱”之类的感慨,实在是言之不虚。因此,象我们这样的大国必须成为强国,否则还不如小国走运。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强国没有几个不是冲杀出来的。所以存亡关头就要坚决打,甚至象抗美援朝那样,在友邻受到外部威胁时不惜以攻代守打出去。该出手时不出手,无异于弃权投降,甚至束手待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在经济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忧患意识,并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的社会同样应该形成一种必要的忧患意识。无论对于理解抗美援朝还是国家的其他安全决策来说,这种意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诚然,美国占领台湾后始终原地踏步,没有直接向大陆进攻,因而美国侵台不象侵朝那样令人瞩目。有些人以此为根据,推定美国对中国没有战争意图,看来他们有所不知,自古以来战争的性质就不决定于谁先开火,中西军事理论家多有相关的论述。孙子说得精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克劳塞维茨也深刻地指出:“战争与其说是随征服者一起出现的,毋宁说是随防御者一起出现的,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征服者总是爱好和平的(如拿破伦一贯声称的那样),他非常愿意和和平平地进入我国。”由此可见,美国侵犯台湾的行动本身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行为,效能之大甚至不失为这方面的一个现代“范例”。 3、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综上所述,就美方而言,朝鲜战争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两个分战场。美军在朝鲜明火执仗,硝烟弥漫;在台湾暗藏杀机,硝烟未起。事实雄辩地证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目标已经修改,由分化变为反华。基于上一节的分析,我相信真正的转折点应该出现在中苏结盟,到朝鲜战争爆发才表面化。中苏结盟后美国国会反应强烈,麦卡锡分子大肆围攻、清算政府(尤其国务院)“丢失中国”的严重过错,对华政策的政治环境大变。根据西方民主政治的运行特点来推测,杜鲁门政府失败的分化政策在党派压力下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杜鲁门总统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绝不能无所作为,而且必须在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在关系重大的中国问题上狠捞一把。然而政府的对外姿态却与国会形成对照,保持沉默直至朝鲜战争爆发。根据他们进攻型的民族性格来判断,这种极不寻常的迹象恰恰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即美国将中国列入了“黑名单”,伺机下手加以整治。正所谓:“先拉后打,拉不成就打”。朝鲜内战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机会,于是倒霉的朝鲜和中国就以不同方式成了冷战(包括美苏较量)的分战场。 迄今为止,许多人仍然过分强调麦克阿瑟将军和杜鲁门总统的将帅不和一事,这是混淆了政策和策略的结果。撇开个人因素不谈,我认为他们的将帅之争属于策略分歧而非政策冲突。连美国国内都广泛承认,杜鲁门总统担心麦克阿瑟的极端主张会招致苏联的干预而不予批准,仅此而已。麦克阿瑟称台湾为“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企图征调台湾的国民党陆军支援朝鲜战场。杜鲁门既然从不赞成扩大战争的方案,为什么还要下令掌握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呢?远东美军的大本营日本距朝鲜半岛仅一百多公里,那里用得着上千公里以外的台湾!归根结蒂,两个人敌视中国、打击中国的政策倾向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杜鲁门总统从策略出发选择了不见硝烟的对华战争。 此外,如何看待朝鲜内战的起源,也与解读美国的对华政策转变不无关系。长期以来,鉴于朝鲜曾长驱直入攻到韩国东南部洛东江一线,国际上普遍把美、韩看成被动反应的一方。我对战前美、韩一方的表现作了一番推敲,深感其中疑点重重。积累了两次世界大战丰富经验的美国政府,面临山雨欲来的朝鲜内战却扣留了重武器,仅向韩国军队供应美国国民自卫队的轻装备,声称防止有反共狂的韩国总统李承晚寻衅闹事。与此同时,李承晚总统的“空城计”唱法也不符合“虚则虚之”的要领,他反而在三八线上大肆摩擦,美国却不加阻止。这种极不正常的表现,以美国不了解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为理由来解释是不够的,须知杜鲁门政府“丢失”中国之后,在国际事务上就再也输不起了。因此从军事观点来看,美国不象在学诸葛亮唱空城计,让朝鲜象司马懿那样惊疑而退,而象是巧施“能而示之不能”的诱敌之计。从政治观点来看,这象是精心策划、因势利导的遏制行动,为美军撤出一年后重返朝鲜半岛、从而削弱中国和苏联的影响创造条件。由于美国早已占领日本并保持了强大的驻军,它首选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为战场完全合乎逻辑。 上述某些分析和推断尚未得到证实,难免受到“证据不足”的指责。本人之所以明知故犯,是由于意识到许多政治内幕可能永远得不到证实,民主国家也不例外,只不过方式不同。他们的定期解密制度有益于知识和信息的利用和传播,值得我们借鉴,但解密决不会没有条件和选择。有些机密过了解密期限(如美国的30年)后仍不宜公布,就继续封存;有些核心机密可能及时处理,甚至始终不留任何痕迹,造成令后人无可奈何的历史悬案。一般说来,只有发生苏联解体一类的政治剧变,国家机密才可能出现“和盘托出”的现象。而美国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保密、解密两方面一直相对平衡,珍珠港遭袭、肯尼迪遇刺等重大历史事件至今还是不解之迷。所以,政治研究离不开那些看不见而摸得着的“暗箱操作”,否则就无所作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