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新中国的生死之战: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分析,美国参战行动的两面性同样隐约可见,钱币的正面写着:朝鲜,背面写着:朝鲜──中国──苏联。在美国的这项战略计划中,目标的重要性与隐蔽性成正比,苏联是最大而又最隐蔽的目标,朝鲜与之相反,我国则介于两者之间。美国政府就是为了这样的目标而来打仗的,压倒一切的遏制战略,以及分配给我们的战略棋子角色,决定了两国潜在的利害冲突迟早要表面化,变为公开的政策冲突。他们的干涉行动不仅粗暴地践踏了我们的民族利益,而且对我国前途构成严峻的挑战。

四、美国参战的潜在威胁

我们为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几十万人阵亡,物质破坏和消耗难以计算,还购买了大量的苏联武器装备而欠下几十亿债务。由于美国的政治制裁和经济封锁,我国无法对外开放近30年之久。这一仗值得打吗?本文以为,这个问题不容回避,值得认真思考。假如我国对朝鲜战争袖手旁观,将付出什么成本?根据美国的意图和能力,让它在朝鲜为所欲为对中国的利益究竟会造成多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令人信服地作出抗美援朝是否符合国家利益的结论。由于我国政府事实上没有袖手旁观,其“前景”只能按照时代条件和历史经验进行合理的假设。众所周知,如果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有力帮助,朝鲜在“联合国军”的凌厉攻势下无疑独木难支。根据以上各节的分析来推断,美国一统朝鲜后东亚地区的均势将被打破,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激变,各方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加剧。具体说来会形成种种可以区分的不同险情,最终导致一种不可收拾的混乱结局。

1、美台南北夹击

美国占领台湾后,已经与国民党结为一种政治军事同盟,因而成了我们事实上的敌国。可靠的屏障朝鲜一旦消失,气势汹汹的美国顷刻间兵临我国城下,在军事、政治、经济、心理等各方面对我施加巨大的压力。在军事上,“联合国军”与转守为攻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一种南北夹击之势,比五十年代中期建立的新月形包围圈更具威胁性。这种场面在地图上看颇有几分戏剧性:中国大陆酷似一只金鸡,南北夹击的“攻势”酷似一把双股叉,其中驻远东美军的大本营日本有如粗大结实的叉身,朝鲜半岛和台湾两大前进基地有如两根叉头,同时对准金鸡的头部和胸部。我们则不得不拉长战线,两面防御,不但犯兵家之大忌,而且为国力所不及。从吉林一直到广东,东北、华东和华南的漫长边境基本暴露,其中防务最薄弱的东北反而首当其冲。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由于同苏、朝两个友邦为邻,四野总部奉中央之命率所有四个主力兵团南下作战,一直打到天涯海角,仅由东北军区的地方部队留守“空城”。现在这个“不设防”的大后方突然变成了前线,即使从其他大区调兵来补防,也只能救一时之困,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鸭绿江一千多(华)里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在政治方面,初生不久的共和国也立足未稳。在新解放的广大地区,长期接受国民党宣传的各阶层民众对新政府将信将疑,土地改革尚未开始,几十万国民党残军和更多接受国民党号令的土匪尚未肃清,无数武装和半武装的封建帮会组织尚未解散。毛泽东主席说过,共产党虽然坐了天下,也不过是中国的第二大党,封建会道门才是第一大党。大陆上盘根错节的旧势力本来就在各地组织暴乱,现在将与强大的美台军事政治同盟里应外合,全面出击。台湾的国民党可以充分利用美国的帮助,在朝鲜半岛建立活动基地,从东北到西南进行大范围的频繁渗透。中国的社会安定和政治进程将受到破坏,政权的基础甚至可能受到冲击而被削弱。

在经济方面,东北、华东和华南即我国的东半部,属于人口稠密、物产丰富而有一定工商业基础的先进地区,届时全部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其中辽宁集中了全国的重工业设施,鞍山和本溪的钢铁产量占全国80%以上,抚顺有全国最大的煤矿,有两千多家工厂的沈阳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而这些设施距鸭绿江边界最远不到200公里,基本依靠江上亚洲最大的水电站提供动力。吉林的丰满水电站原来有8台机组,基本可以解决辽宁重工业的用电,但被解放东北的苏军拆走了6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联合国军”或者占领或者破坏鸭绿江水电站,都等于拉下了我们的电闸,令辽宁、实际上是全国的重工业立即瘫痪。我们当时固然以农业为本,国计民生尚可勉强维持,但国家的相对优势条件无法利用,工业化如何起步!

此外切不可忽略,没有在朝鲜战场吃过苦头并受停战协定约束的麦克阿瑟将军们及其驻远东美军,必然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们的行为将肆无忌惮,因而对我国的压力和威胁也超出常人的想象。美台南北夹击构成一种最直接的威胁,这完全在当时的中国政府的预料之中。

2、长期化的朝鲜冲突

从表面上看,这个话题纯粹是多余的。国内外很多人至今以为,假如中苏两国都不参战,朝鲜战争将随着朝鲜的灭亡而告结束。而本文确信一种似非而是的悖论──朝鲜灭亡其实恰恰不能合理解决朝鲜问题,中国、朝鲜、美国、南朝鲜三国四方将为此长期周旋,激烈冲突。虽然麦克阿瑟将军向朝鲜人发出了最后通牒,后者却有机会保存党、政、军的有生力量,部分人就地上山打游击,其他人有组织地向境外转移。以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而论,他们只能到鸭绿江对岸文化相近、往来频繁的我国东北地区建立流亡政府。事实上,他们也早已开始向江边迅速集结,并在边境附近的江界城建立了临时首都。斯大林在拒绝让苏联出兵的同时,也曾主张金日成首相在东北建立朝鲜的流亡政府。中国身为朝鲜的友邦,没有理由不予接纳。

朝鲜流亡政府与一般的流亡政府不同,他们在中国境内就有条件重整河山。我国的朝鲜族居民和朝鲜侨民达二百万之众,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鸭绿江沿岸的吉林省。跟随朝鲜政府过界的朝鲜民众,加上冬季从冰冻的江面上不断拥入的朝鲜难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我国政府极有可能满足朝鲜领导人的愿望,让以上几百万人民将逐渐集中到以吉林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由朝鲜流亡政府统管。有了如此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他们即可重新建国、建军了。志愿军出征前夕,朝鲜人民军在敌前的建制部队还有三个师左右,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来得及撤出。以后还会有几万人的零散武装从敌后陆续突围过境(其余过不来的可以加入当地的游击队),从朝鲜族群众中再征集几万乃至十几万新兵不成问题。在中国的后勤支持以及苏联的装备和技术援助下,人民军不出两三年就能接近战前20万人的总额,并拥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炮兵和装甲兵,甚至以我国的机场和港口为基地的小规模的空军和海军。

一旦有了实力,该政府绝不会无所作为,任何人也阻挡不住他们“打回老家去”的事业。他们可望利用朝鲜北部的多山地形和政治基础开展游击活动,并且不时地派步兵越境出击,在冬季更可以通过冰冻的鸭绿江面向对岸渗透。空军和海军除了发动小规模袭击以外,还可以频繁地向敌后(包括漫长的朝鲜海岸)投送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和得力干部。中国身为朝鲜的友邦,没有理由不予支持。我们在政治上将首当其冲,与友好国家一起强烈声讨美国,要求恢复朝鲜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经济上不得不节衣缩食、倾囊相助,长期承担客人的大部分开支,包括其防务预算。军事上尽力而为,当好朝鲜人民军的后勤部长。根据五十年代封闭的世界经济环境和韩国战后十余年的艰难经历来看,朝鲜北部在整个五十年代不可能取得长足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反美游击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一点与越战相似。另一方面,朝鲜的地理条件却不象越南那样,可以利用热带丛林从十七度分界线、老挝和柬埔寨进行大规模的多面渗透,我国当时的后勤支援水平也远不如六十年代。朝鲜冲突非但不能速决,而且将形成一场比越战更长、结局更不明朗的持久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