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提到沧州“小旋风”柴进家祖传的一个特殊物什——“丹书铁券”。据书中描写,柴家因为持有“丹书铁券”,才享有着某种特权:“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先朝曾敕丹书铁券,但有做下不是的人,停藏在家,无人敢搜”;“我家也是龙子龙孙,放着丹书铁券,谁敢不敬?”书中所提的“丹书铁券”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丹书铁券”的来源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信物,又称“丹书铁契”,也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帝王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始于汉高祖刘邦。刘邦本是秦朝的一介亭长(掌治安的小官),适逢秦末乱世,趁机而起,征战多年,登上皇帝之位。建汉之初,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对那些曾经助他登上帝位的元勋,特赐“丹书铁契”以作褒奖。即史书中所载的“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将皇帝与功臣的信誓用丹砂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盒子里,藏于用石头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 “丹书铁券”出现于西汉,但“丹书铁券”的前身——古人“剖符作誓”的信用形式则在西汉之前即已存在。“符”是“符节”,“誓”即“盟誓”。符节是封建帝王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应用于其他事务的一种信用凭证,材质有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一般是将符节中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合验,以证真伪。根据符节的用途不同,其形也异:如用以驿传邮递的铜马节,用以调兵遣将的铜虎节,用以征免税收的铜竹节等。盟誓则是古人订盟立约的一种仪式:歃血为盟,对天盟誓,然后将记录盟辞的盟书与牺牲埋入地下,如有违背,犹如此牲。 东汉时,易“丹书铁契”之名为“丹书铁券”,并一直沿用了下来。北魏时,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隋唐时,帝王颁授“丹书铁券”已成惯制,其范围涉及开国功勋、中兴大臣、民族首领,甚或宠臣、内宦也被授予“丹书铁券”;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这也是小说《水浒传》中柴进家“丹书铁券”的历史依据。 出土的唐朝丹书铁券 明初,朱元璋创建了历史上最完备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明晰了“丹书铁券”的权限范围。如其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后,曾为邱福等26位“靖难”功臣颁授铁券。明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其后裔获赐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