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 以死相谏——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并展开追击,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长驱攻入楚都郢 (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句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嘱咐五国大将军公孙雄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死后仅九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伍子胥一生命运多舛,年轻时背井离乡,后率别国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鞭尸自己的先王,这种“叛徒”的滋味我想也只有伍子胥自己能够体会。终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辅助吴国,然而风烛残年之际,招来夫差的猜忌,本有机会逃跑,伍子胥却仰天长叹“我该逃往何方?我已经老了,落叶归根,楚国已经不会收留我了,吴国也要抛弃我,天下之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