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来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划与执行的中心,地位远远高于内阁,因此日常事务相当紧张。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一般是:每日寅时(凌晨3-5点),军机大臣及章京先后到岗,内奏事处太监发下经皇帝批阅过的奏折,军机章京分送各军机大臣翻阅,如无特旨,汉大臣只看汉字折,满大臣只看满字折,这就是所谓的“接折”。卯刻(早晨5~7点),乾隆皇帝晨起,进膳后批阅部院本章及各督抚折子,大约辰刻(上午7~9点)左右,开始召见大臣,也就是“叫起”。军机章京事先把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另贮一黄匣,在“叫起”的时候交军机大臣捧进去请旨,这就叫“见面”。军机大臣和皇帝见面后退出,召军机章京面授皇上旨意,分别交各章京起草缮写,人各一通,如有字数过长或急需缮递的,则由几个人分纸速写。旨稿缮写完毕,交达拉密(领班章京)核校,然后贮进黄匣,送军机大臣阅看,详酌无误之后,这才交内监传递送进,这叫“述旨”。内监们往往穿梭往返,络绎不绝,相当繁忙紧张。 当军机大臣的,因为要当面奉旨,要快速准确地记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了熟悉前朝、本朝各种律例之外,第一,头脑反应必须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第二,记忆力必须超强,要求具备博闻强记、随问随答的本领。这样的官员,年纪太大,当然是很难对应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军机处,几个满汉军机大臣的年龄是:汉臣刘统勋七十五岁,刘纶六十三岁,于敏中六十岁,袁守侗五十一岁,梁国治五十一岁;而满臣中,除阿思哈、丰额、索琳年龄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岁,阿桂六十岁,庆桂三十九岁,明亮三十八岁,福隆安约四十岁左右,福康安约二十岁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对于政务繁忙的军机处来说,已经不是“偏老”,而是已经“嫌老”,可能多数人都感到精力不济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养一批年轻、精力充沛、具有敏锐政治眼光、处事干练决断,而且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和珅恰恰就具有这样的特长。那一年,和珅二十三岁。两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和珅二十五岁。闰七月,值乾清门。十一月,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就是正二品官了;再过一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二十六岁。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才二十六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这可是总管全国财政的从二品副部长级大官,还是“赏戴一品朝冠”的呢!没有真才实学,光靠自己吹牛、靠皇帝赏识,恐怕是做不到的。何况所有这一切升迁,都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实际上只在一年的时间中完成的。古往今来,还有谁比他升得更快? 清光绪年间徐珂编辑的《清稗类钞·异禀类》中,就有记载说:“和珅记性绝佳,每日谕旨,一见辄能默记,乃至中外章奏连篇累牍,仓猝批阅,皆能提纲挈领,批却导款,以故与闻密勿吻,奏对咸能称旨。此所谓才足济奸,聪明误用者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