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个版本当中,武则天就像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样,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手。但是我觉得,这个有一点夸张,实际上是宋以后的人对武则天的一种“栽赃”。在我看来,这个女婴死亡,很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景:生下来不久,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武则天强忍着悲痛,带着满脸的欢笑,来迎接皇后看我这个宝贝女儿。皇后走了以后,她才真的难过出来,《唐会要》的记载,是比较客观的。武则天在永徽五年生了一个女儿,这是事实,这个女儿生下来不久死掉了,也是一个事实,而王皇后因为这件事情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这也是一个事实。《唐会要》并没有说这个小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那看起来有点像自然死亡。 武则天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武则天不会让这个女儿白白地死,她要把女儿死亡这个代价挽回,把它嫁祸于王皇后。 那么究竟有没有可能是王皇后所杀呢?我想王皇后也不会笨到这个程度,皇后是在明处,她的地位相对是稳固的;如果杀死这个小孩对她根本带不来任何好处,反而使自己面临灭顶之灾。 但是有一点要命,就连高宗李治都相信是王皇后杀了这个小女孩。李治在情感上本来就偏向于武则天。现在后宫众口一词说,是皇后来过就死掉了,高宗在很激动的情绪下,作出一个不理智的决定,产生了废皇后的念头,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这么一件大事儿不是李治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外廷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这批人,是不会答应的。所以李治就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里去探探口风。当唐高宗听到长孙无忌还有三个小妾所生的儿子没有官职的时候,高宗就表态了,马上都把他们提拔为五品的朝散大夫。 他说:你看,舅舅,你的这些儿子都很优秀;可是呢,你看,王皇后没有为我生儿子,倒是武昭仪跟我生下了一个宝贝儿子。这就等于把话有点挑明了。 李治说完以后,长孙无忌没有接他的茬儿,只是“哈哈哈”了一通,说,啊,真是可喜可贺啊,可喜可贺啊。 这第一块石头扔出去,看来是石沉大海了。可是李治就此能甘心吗?武则天又给高宗使了个眼色。所以高宗又喊,来人啊,上礼物。这个时候,从皇宫里面运出来的四车的金银宝器给长孙无忌献上来了。糖衣炮弹打出来了,这次李治说,我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是王皇后没有给我生儿子,倒是武昭仪给我生了儿子啊。 把这同样的一句话,语气加强,又说了一遍,够强调了吧。长孙无忌还是那么地矜持地说:感谢皇恩浩荡,又给我儿子赐官,又给我赏赐那么多的财物。但是始终没有说出来,你还是换个皇后吧。 其实长孙无忌已经回答了,那就是他不支持废立皇后。那么这次试探是以李治和武则天的失败而告终了。 后来武则天干脆想出一招,就派自己的母亲杨氏,亲自到长孙无忌的府上去,明明白白地给他点明:我的女儿武则天想要做皇后,高宗也有这个意思,您老就支持支持吧。可是结果呢,长孙无忌那就很明确地说“不可能”,让杨氏碰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 经过这次试探,武则天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收获,那就是:她发现,李治是坚持支持她的。 皇帝带着武则天到他舅舅长孙无忌家里去求情,碰了一鼻子灰。这对皇帝的自尊心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使唐高宗更加坚定地要站在武则天这一边。 从这一刻开始起,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还是武则天一心想要当皇后;现在事情演变成了唐高宗李治和他那些元老大臣之间的政治对立了。高宗和武则天原本只是单纯的恩爱夫妻,现在在政治上他们也开始结成为盟友。 对于武则天来说,只要找到一个借口,给高宗一个台阶,那王皇后就一定能够废掉。 武则天指使左右向唐高宗告状,说王皇后和她的母亲在后宫里面秘密地做厌胜。所谓的厌胜,是过去诅咒别人的一种巫术,弄个小布人,或者是小木人,然后上面刻上字或者是写上谁的名字,然后去诅咒他,在过去这是重罪。 高宗也知道,这是武则天给他找的一个台阶。他没有按照一般的刑事案件来处理皇后,只是下令禁止皇后的母亲入宫。高宗的这个举措其实就会影响到外朝这些人的态度,他们敏感地捕抓到了,高宗的主意已经决定了。宰相柳奭、王皇后的舅舅就内心不安,上表请求辞去相位。 在这种情况下,外廷那些大臣反对武则天做皇后的态度更加明确了,实际上,武则天遇到了更强大、更明确的阻力。 武则天懂得以退为进、懂得步步为营,在这种强大的阻力的面前,她暂时放弃了做皇后的想法,她给皇帝上表,请求皇帝加封她做“宸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