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弘历 我们很难了解乾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官修史书将他描述为一个聪明、脾气温和和恭谨谦让之人。这与其弟弟和亲王弘昼的贪婪、懒惰且对待礼仪非常轻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说他的弟弟喜欢举办自己的葬礼,由自己扮演死者,“宾客们”要号啕痛哭,以博一乐。这种轻浮让乾隆颇觉格格不入,甚至让他厌恶。我们还知道,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乾隆也非常喜欢学习,并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豪。 有关乾隆年轻时候的更多信息来自1730年印行的他少年时的一部诗文集。在他的老师们给这部诗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充满了赞誉之词。如果他们所说可信,那么这个未来的帝王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素材放在他的面前,他都会认真地加以应用。其中一篇序言说乾隆“自经史百家以及性理之阃奥,诸赋之源流,靡不情览”。另一个老师对他的赞美则更为谄媚:“其气象之崇宏,则川淳岳峙也。其心胸之开浚,则风发泉涌也。其词采之高华,则云蒸霞蔚也。其音韵之调谐,则金和玉节也。”从这些褒扬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乾隆集老师之宠爱于一身。但是,这并非单纯来自偏爱,乾隆确实是一个颇具天分的学生,其聪慧为众人所公认。到18世纪20年代初期,众人皆知乾隆迟早是要继位的。因此,大家在提及乾隆个人及其成就时,当然要用那些炽热的赞誉性的语言。即使此时尚早,我们也可以确定,皇家的形象塑造机制已经开始运行。" 无论如何,必须承认20岁的乾隆看上去确实非常严肃认真。在他本人给这个青少年时期的文集所作的序中,确有许多值得赞美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他所受到的儒家学说的熏陶: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检所行。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于言行不相顾,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其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坦诚:内反窃深惭恧,每自念受皇父深恩,时聆训诲,至谆且详,又为之择贤师傅以授业解惑,切磋琢磨,从容于藏修息游之中。他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成为皇上,似乎偶尔会因此而失眠,并感到些许担心。弘历因此而感到苦恼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也是人。但是,在审慎地培育着一个几乎如神一般之形象时,他通过这样一种坦率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仁慈,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意外,尤其在考虑到他后来的经历时就更加如此。 注定登基 在18世纪30年代初,人们之所以认为弘历总有一天会继位,不仅是因为他作为雍正的四子受过正式的培养,而且还因为他与其祖父康熙的特殊关系。对康熙来说,两人之间亲密的关系在其暮年才得以形成;但对弘历来说,那时他尚年轻,这种关系足以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康熙和弘历的首次正式见面似乎是在1722年4月,那时雍正(当时还是雍亲王)邀请老父亲去他位于郊外圆明园的牡丹台,品赏那里盛开的牡丹花。在这里可以不受宫廷礼仪的束缚,雍正在古朴的雪松梁柱之下,将他11岁大的儿子引见给了康熙。康熙立即就喜爱上了这个男孩,坚持要把小王子带到宫中居住,那样弘历就可以与康熙近在咫尺,并可以和康熙的一些年幼的儿子一起上学。康熙的这些儿子尽管名义上是弘历的叔叔,但他们是同龄。从此时直到7个月后康熙驾崩,祖孙俩一直都在一起。用膳时,康熙给他珍馐美味,就是在批阅大臣奏折或是接见大臣时都让乾隆陪侍左右。他还亲自指导乾隆学习骑射和使用火枪,并送他到京城西南专为皇家娱乐的小狩猎场南苑海子外去行围。乾隆曾赋诗《海子外行围》,对此进行了描述: 朝雾敛秋空,遥天白如水。猎骑出郭门,寒郊行逦迤。 箭逐双雕飞,鹰伺群雉起。相逢倚杖翁,农话斜阳里。; 悠扬墟里烟,淡挂疏林紫。归鞍拂晓风,猎罢心犹喜。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乾隆是否把这首诗献给了祖父康熙,康熙爷对此又作何感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