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小朋友们大多没见过猴鼓舞,老师们也只是小时候见过。学校的负责人石继荣说:“以前经常看到村里有人跳,后来没看见了。现在也是因为政府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学校组织起了猴鼓舞队伍。”其实,村里40岁左右的人基本都会跳猴鼓舞,但这些人大多在外打工,石继荣:“前几年,我们学校的房子是村里唯一的瓷砖房子,现在村里的好房子越来越多了,都是打工换来的。” 打工带来的不仅是新房子、流行歌曲等,还有观念的变化。史副局长介绍:“以前,这个村寨还是比较封闭,要想看猴鼓舞,非要和村民们喝上两杯,交上朋友,才有可能。现在,村民们都非常热情,而且也越来越懂得民族文化的价值。”猴鼓舞所用的铜鼓是村民们的宝贝。可是,以前经常有外地人来平塘的毛南族村寨里收购铜鼓,也有人以几千元的价格成交过,现在已是后悔莫及。石继荣感慨:“以前还觉得不值钱,现在再多钱也不卖了,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啊。就像我们的猴鼓舞一样,以前只是我们自己的娱乐,没想到政府这么重视,我们自己更要保护了。”从不认识,到逐渐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在村民们心中重新定位。 孩子们已经担负起了猴鼓舞的传承与兴旺。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身上流着毛南族的血液,他们和父辈一样对猴鼓舞有着独特的情结——自觉地学习民族舞蹈。但与父辈相比,他们更乐于向外人展示,记者数码相机的镜头一度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让我们看看,拍得怎么样呀?”已经是放学时间,孩子们都没有离开学校,有的在排练,有的在看排练…… 源于母子亲情的舞蹈 传说,在一个林木茂盛的毛南族村寨有一户人家,丈夫早亡,妻子带着三个儿子艰难生活。一天,最小的儿子在山上吃了很多野果,觉得头晕,迷迷糊糊掉进了一个山洞。 洞中有一群猴子,小儿子与猴子一起生活。饿了就吃猴子采来的野果,渴了就喝洞中泉水……天长日久,小儿子学会了猴子的语言。而母亲却因为小儿子的失踪哭瞎了眼睛,10多年后去世了。出葬那天,法师用铜鼓祭祀,被正在和猴子一起玩耍的小儿子听到。 顺着鼓声找到了自己的家门,突然勾回了儿时的记忆,却只能发出“嚎、嚎”的叫声。只见他捡起了一个空树筒,用兽皮蒙上,边敲边叫,泪水不停地流出……村民们这才明白,失踪10多年的小儿子回来了。 猴鼓舞就是根据这个母子亲情的传说演化而来。每当有亲人去世,大家便敲响铜鼓,跳起这个舞蹈来悼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