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笔记史学刍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孙建民/薛亚康 参加讨论

二、笔记史学的史学方法
    从体裁上看,笔记史学采用的皆是与正史迥异的随笔体,它不一定年月经纬、记事记人也没有纪传的模式,而是纵横千古,时古时今,重在使用典型材料表达自己的历史观、道德观等。前文已指出,这种体裁或称“笔记”、“随笔”、“札记”等,但都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和套路。开笔记史学端绪的洪迈说:“意之所之,随笔纪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③。他按写作的先后,安排内容,并非内容没有逻辑次序。再如《宾退录》的作者赵与时序自己的书云:“余里居待次,宾客日相过,平生闻见所及,喜为客诵之。意之所至,宾退或笔于牍,阅日滋久,不觉盈轴”④。可见绝大部分的史学笔记是在有了一定知识积累之后,经过作者思考,“意之所至”,下笔成文。平时“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子,遇事之奇者必摘之”⑤。完全按照记录时的顺序,写成笔记史学性质的札记。有时候还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意到即就”。不失时机地捕捉思想的闪光点。洪迈《容斋随笔》中的许多篇什,如《欧率更贴》、《唐平蛮碑》等均属此。并且笔记中条文之间无逻辑内容上的关联。洪迈之后,宋末的大家王应麟,其《困学纪闻》考订史事者有六卷,属随笔史学的精品。清代考据大家阎若璩之子阎咏评说:“或问说部书最便观者,谁家第一?家大人曰:‘其宋尚书《困学纪闻》乎。’”⑥
    金元之后,札记、随笔之法成为一种治史方法,渐为学术界看重,笔记史学著作不断有上乘之作出现。明清学者更予以重视,就连当时一般读书之士,也往往随身带一簿子,预备随时记下见闻、心得,这成为一种风气,因而也成就了一批笔记史学名著,如明顾炎武的《日知录》,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足见随笔法于史学研究之功效。梁启超论及乾嘉学术曾云:“大批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署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焉。盖清学祖顾炎武,而炎武精神传于后者在其《日知录》。其自述曰:‘所著《日知录》三十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又曰:‘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觅,仅得十余条,……’其成之难而视之重也如此。”梁氏又论:“推原札记之性质,本非著书,不过储书之资料,然清儒最戒轻率著书,非得有极满意之资料,不肯辄为定本,故往往有终其身在预备资料中者。又当时第一流学者著书,恒不欲有一字余于已所心得之外”。可以说,随笔体裁对于乾嘉学术走向顶峰功不可没。洪迈开创之初,只是意之所至,随即笔录而已。清人赵翼序其《廿二史札记》亦云:“惟历代史书,……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甚多”。与洪迈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笔记史学的随笔体裁,取其无固定模式之便。作者易于根据老材料、新材料有所发明,倾注自己见解,且可以容纳驳杂的内容,范围广泛,利于作体用之学。它既保存许多可贵的经过筛选的材料,有历史、文学、文化价值,给人们以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记叙随意,少有拘束,常常写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益人神智,使人思考,予人启发。作者的学识、见识、观念等也常常从不经意处或看似细小的问题上表现了出来。洪迈的《容斋随笔》被誉为南宋说部之首,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亦卓然立于史学著作之林,倍受学人赏识,不可不谓是随笔体裁之效。
    笔记史学在史学意义上的显著特点,即建立于考证之上的议论。笔记作者“意之即到”,发一通发自心底的见解。所谓随感,即有所议论,这一点极为重要。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议论并非空发,而是建立在考证详实的基础之上。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⑦。这代表了笔记史学作者的共同倾向。他批评苏轼的《二疏图赞》不顾史实,虽立意高远,文若悬河,但终因史实不确,损及立论。又如他谈到自三代至宋,秦、隋二朝最为人痛骂的原因,作了两千字的考证,得出自己的看法:“自三代讫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者,莫若秦与隋,岂二氏之恶浮于桀、纣哉?盖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皆享国长久。一时议论之臣,指引前世,必首及之,信而有征,是以其事暴白于方来,弥远弥彰而不可盖也”⑧。中国传统观念是成者王侯败者贼,皆力贬前代,颂扬本朝,洪迈的这个议论确有一定道理。顾炎武亦为笔记史学大家,其《日知录》中论宋代风俗之变,能联系赵宋王朝衰亡,亦有关键的材料作论据。
    笔记史学意义上的史学笔记,考证缘为议论而设,议论是其最见长者。如洪迈《容斋随笔》未及全部完就,前几卷已传入皇宫,宋孝宗称其“煞有好议论”。元人评其:“参订品藻,议论雌黄,或加以辨证,或系以讚繇,天下事为,寓以正理,殆将毕载!”⑨近人更赞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读书作文之法尽于是”⑩。至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议论之文更多。其议事发论,亦无不从考史而得。如卷二十六的“岁币”条,考证了宋朝对金、辽、夏的岁币数额,从而痛斥了宋朝的软弱。又,此书卷二十五“宋恩荫之滥”条,考证宋朝官员的特权之后,论云:“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由是观之,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并可及于门客医士,可谓滥矣”。又云:“朝廷待臣下固宜优恤,乃至如此猥滥,非惟开幸进之门,亦徒耗无穷之费,竭民力以养冗官,岂国家长计哉!”这样的历史研究,一针见血,议论也掷地有声。
    总的说来,笔记史学寓以论于考证的治史方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超迈前代的创新。魏晋隋唐的考辨类笔记,尚未使用此法,没有这种以“议论”为主的意识,只是从宋代开始才大倡其风。梁启超论云:
    大抵考证之业,宋儒始引其绪,刘攽、洪迈辈之书稍有可观。至清而大盛,其最著者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之《廿二史札记》(11)。
    此论甚确。然洪迈、赵翼辈的考证,属于一种新型的考证,是历史研究的归纳法,应该和王鸣盛、钱大昕的“考证”不属一途。王鸣盛曾言:
    大抵史家所记典制,有得有失,读史者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以明法戒也。但当考其典制之实,俾数千百年建置了如指掌,而或亦法、或亦戒,待人之自择焉可耳。其事迹则有美有恶,读者亦不必强立文法,擅加与夺,以为褒贬也。但由考其事迹之实,年经事纬,部居州次,记载之异同,见闻之离合,一一条析无疑,而若者可褒若者可贬,所诸天下之公论焉可矣”(12)。
    这是一种“客观”的考证态度,不要史学家的主体认识,否认史学家在认识上的主体功能,同笔记史学的先考证后议论的寓议论于考证、考证为议论服务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随笔、笔记史学的方法属历史研究的归纳法。所谓属辞比事,把许多关键材料、事实,连属起来,比较研究,使一些零碎看来无价值无大意义的材料,一属一比,产生新的价值,得到新的看法,再加以作者画龙点睛的议论,更有一番新意。这是笔记史学方法论上的长处,也有一种科学精神存于其中。梁启超论到这种方法曾讲:“第一步,必先留心观察事物,觑见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第二步,即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第三步,比较研究的成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由此观之,则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由此他认为顾炎武、赵翼等明清学者的这种治学方法,“实是一种困知勉行工夫,其所以能绵密深入而有创获者,颇恃此。而今亡矣!”(13)
    笔记史学的这种精神,是顺洪迈、顾炎武、赵翼一路发展下来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渐已运用,至赵翼而其技益精益熟,从史学根底及治史见识上,也有发展和宏扬。顾炎武的《日知录》也被誉为精品,“象篝灯底下纤纤女手亲织出来的布”。其作品每卷前后照应,共明一义,剪裁组织,煞费苦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