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历史研究》 田晓文 参加讨论

三、对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分析
    应当肯定,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从人本身出发反思历史,取得了一些成就。新黑格尔主义学派的贡献主要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无论是克罗齐还是柯林伍德都强调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学家--的思想对历史的直接影响,前者甚至还从中得出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以往在西方长期居支配地位的传统实证主义历史理论尤其是兰克学派的历史理论的挑战和批判。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实证主义历史理论认为: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应该象实证科学家那样完全摆脱个人的主观倾向,采取超然物外的、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如其实所发生的情形那样”撰写历史。但是实际上,历史学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不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思想和观点带入历史研究,从而也就根本无法写出所谓“纯客观的历史”。新黑格尔主义历史哲学家正是在这一点上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实证主义历史理论的局限性,指出了历史认识的主体对历史研究的深刻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对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反思的轨道上来。柯林伍德的名言“历史哲学就是对历史思维的研究”的底蕴恐怕也就在于此,所以西方学者大都把他与克罗齐一道视为当代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始祖(17)。
    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贡献在于揭示了无意识精神活动对人类行为和历史的深刻影响。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可以说以理性主义为突出特征,强调人的理性的地位和作用。19世纪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虽然开始阐明非理性因素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作用,但对西方历史学的实际影响却十分有限。弗洛伊德主义学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详细考察了无意识本能和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行为和人类历史的作用,为全面揭示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但并非正确的)理论,从而对当代西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弗洛伊德主义学派开启了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和历史研究的非理性主义时代。难怪许多西方学者称弗洛伊德是“心灵的哥伦布”,认为“在弗洛伊德的著作里,你可以找到20世纪最重要、最有威力的思想。它使西方文明的思想史全然改观”(18)。
    然而,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在与它存在的理论谬误的相比之下却黯然失色了。在历史本体论上,无论是新黑格尔主义学派还是弗洛伊德主义学派,都反对唯物史观,公开地宣扬唯心史观。他们把人的本性归之为人的精神,把思想、无意识等精神范畴视为人性的本质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克罗齐的“精神即历史、在历史存在的每个时刻,精神就是历史的创造者”(19),到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再到弗洛伊德的人类历史是无意识本能的产物,无不浸透着这种彻头彻尾的唯心史观。因此,他们的所谓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实际上不过是以人的精神属性为本的人本主义,完全排斥人的其他本质属性。实际上,人的本质属性并不在于人具有精神,而在于人具有实践性:人能够劳动,能够从事物质实践活动,进而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人类社会并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人的精神属性只能在劳动尤其是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家看不到人的这种本质属性,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具有精神这一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家大都否认人类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寻。他们认为:人的精神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而且变化莫测,不受规律支配,因此历史作为精神史也就无规律可言。克罗齐曾说:“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当然说的是指引历史方向的规律,然而历史象诗一样,象道德意识一样,没有规律”。所以,“全部历史,甚至是最接近我们的现代欧洲本身的历史,都是一团漆黑”(21)。柯林伍德也声称:“历史学家不需要也不可能(除非他不再是一位历史学家)在寻找事件的原因和规律方面与科学家竞赛”(22)。弗洛伊德更公开地否认作为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的无意识可以通过科学规律加以认识,而诉诸于神秘的“精神感应”。他把精神分析法与“神秘的知识”联系起来,认为这种神秘的知识“所指的是另一种超越现世界的世界,所以不受科学的严格方法的裁制”(23)。这样一来,历史在他们面前完全成了一笔糊涂账,成了科学无法把握的神秘王国。
    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家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到了极端的地步,认为历史完全是历史学家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互相“交流”或“传授”的产物,根本无客观性可言。无论是新黑格尔主义学派还是弗洛伊德主义学派都以揭示和再现前人的精神世界为鹄的,并且认为这样做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演”过去人们的思想或者从精神上“感应”过去人们的精神本能。在他们看来,历史认识不过是单纯的精神领域的高空作业,毫无真实的客观基础,从而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历史实在。实际上,就他们所说的历史认识对象而言,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本能都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来源于当时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要研究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本能,首先应该考察当时当地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物质交往关系,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和解释当时人们在这种物质实践活动和物质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和精神本能的状况。因此,他们所主张的单纯的“思想重演”和“精神感应”显然背离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再者,就历史认识主体而言,历史学家的思想固然会对历史认识产生巨大影响,但绝不能因此说历史完全是历史学家主观杜撰的东西。无论历史学家是否去撰写历史,历史都是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能否符合客观的历史真实既取决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又取决于历史学家本人在现实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观是否正确。因此,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实践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达到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存在。客观存在与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并不是一回事,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家大都混淆了这一区别,从而最终陷入了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
    由此可见,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无论在本体论还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神秘主义的反科学倾向,这是我们在引进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家的理论时必须加以批判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54页。
    ②参阅金增嘏编《西方哲学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4页。
    ③罗克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9页。
    ④⑤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4、37页。
    ⑥⑨克罗齐,前引书,第42、2页。
    ⑦⑩柯林伍德,前引书,第244页。
    ⑧(11)《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167页。
    (12)(13)(14)(1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8、29、41页。
    (16)参阅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7)西方学者一般都把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指对历史进程本身的反思,批判的历史哲学指对历史认识本身的反思。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是从思辨的到批判的历史哲学。我国学者也大都赞同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法忽视了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历史哲学的影响,把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片面割裂开来。然而,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已成为当代西方历史哲学探讨的重点,这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
    (18)参阅孙伯鍨《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19)《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1)参阅金增嘏,前引书,第522-523页。
    (22)柯林伍德,前引书,第243页。
    (23)弗洛伊德,前引书,第4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