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河北学刊》 徐梓 参加讨论

史学大家一个典型的特征,就在于他们对学术的发展异常敏感,能敏锐地意识到史学 发展的方向,并自觉地参与其中,以独树一帜和令人倾服的成果,对后学产生“示以准 绳,匡其趋向”的意义。他们开阔的视野和旺盛的创造力,使他们不可能因特定新材料 的发现,而改变自己早已明确的学术发展路向,但他们总是自觉地利用新材料,以充实 和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那些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史学工 作者,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郭沫若等,都程度不同地利用了甲骨文和敦煌卷子的 资料,也都因为取用这些新材料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新视野:20世纪中国史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另一机缘,是西方史学的输入与中西史学 的交融。各种各样的学理和方法的传入,极大地开阔了史学工作者的视野,提供了新的 研究工具和思路。正如陈寅恪早在1935年所说的:“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 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 学之真谛。”(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脱离了西方史学 对中国史学发生影响这样的背景,李守常《史学要论》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以及桑 西门、孔道西、鲍丹、孟德斯鸠、韦柯、理恺尔等人历史观、历史思想或历史哲学的介 绍就没有可能,第一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并取得卓越成果的郭沫若、范 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的成就,也同样不可能取得。
    中西史学的结合,不仅在历史观和史学方法上扩展了史学工作者的视野,而且表现为 许多学人走出国门获得了一些新的文献,丰富了固有的资料库。即以30年代以前而论, 游历世界各国的中国学者如张元济、傅增湘、孙楷第、王古鲁、郑振铎、王重民等,在 日本和欧洲查阅、拍摄、复印到许多在本土失传的中国古籍和重要史料。在向达的《唐 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就有诸如《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记伦敦所藏的敦 煌俗文学》、《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记巴黎藏本王宗载<四夷馆考>》这样的内容 。
    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人的视野大大拓展了,世界意识大大增强了。反映在史学研究 上,表现为世界史研究的勃然兴起。世纪之初,有众多《万国史记》、《万国通鉴》、 《万国通史》被译介到中国,并由此为契机产生了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收录在《二十世 纪中国史学名著》中周谷城的《世界通史》,就是中国人编著的第一部世界通史著作。 在邵循正的《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中,作者把当时的国际形势、法国政局的变化和中国 国内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研究,同样表现出恢弘的空间意识。
    新史观: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唐太宗李世民所谓的“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 之戒。……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自身之龟镜”(《册府元龟·国史部·恩奖》),以及 其父唐高祖李渊所谓修史的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 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全唐文·修魏周隋梁齐陈史诏》),就是政治家对这种历 史观的代表性表述。史学的成果,大可以作为帝王治国的鉴戒,小可以成为个人修身的 鉴戒。但传统史学观的缺陷并不在于这种鉴戒史学本身,而在于这种史学观的单一性。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并迈向现代史学,这是多样化历史观产生的原因,反过来也 可以说,新的历史观的出现,是近现代史学成立的标志。随着近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以 政治事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突破,从而将人类过去的全部存在和经历的各个侧面,诸如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心理、制度、习俗和日常生活等,都纳入到了研究的 对象和范围之中,多样化的历史观也随之出现:民生史观、生机史观、文化的生物学观 或人文史观、文化形态史观、综合史观,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对20世纪中国史学影 响最为深远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走过一段因为简单化和机械化而导 致的弯路,但它在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历史观的争辩中,不断吸收养料,发展自己,影响 对方,从整体上丰富了20世纪的中国史学。它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主张要用辩证的 观点看问题,认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人民群众是 历史发展的动力等等,这样的观点,为人们提供了洞察历史奥秘的新眼界和新工具。特 别是在它的旗帜下,集合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史学队伍,从国别史、专门史、断代史和各 分支学科,全方位地烘托出20世纪中国史学的辉煌。收录在《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中李守常(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周谷城、吕振羽、侯外庐等人的著作,就 是这一历史观在20世纪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新方法:历史观和史学方法是统一的,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有怎样的历史观就有怎 样的研究方法,但研究方法总是受特定历史观的指导或支配的。比如,在传统的鉴戒史 学中,服务并服从于弄清历史真相这一目的,考据方法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研究方法。
    由于“德先生”和“赛先生”持久的影响,史学的科学化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最执著 的追求。几乎所有的史学流派,都以科学相标榜,以科学为号召。在中国史学追求科学 化的进程中,“实验方法”最有代表性,而收录在《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的《中 国哲学史大纲》,就是实验主义代表人物胡适的代表作。
    胡适晚年曾说,他一生的著述,都是围绕着方法打转的。在他看来,“实验主义自然 也是一种主义,但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它的方法是:细 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胡适文存二·我的歧路》)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被看做是胡适学术工作的中心思想。《中国哲学史大纲》正是体现了这样一 种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