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统一问题研究(笔谈)(2)
曹操是汉末国家政治资源的最大攫取者,他先后以司空、丞相的身份控制了国家政权 。他深知国家观念、追求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所以他没有把汉献 帝的皇冠夺过来戴在自己的头上,而是“把皇袍当内衣穿在里面”,把汉献帝作为傀儡,用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合法的、符合人们统一文化意识的外 衣。 刘备和孙权同样知晓追求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们针锋相对地打出“匡扶汉室”、“恢复汉家天下”的旗帜,指斥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为 自己的武装割据同样披上符合人们文化意识的外衣。 曹操生前多次拒绝人们劝其称帝的主意,个中原因可能很多,但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原因之一。如孙权曾劝曹操称帝,遭其拒绝。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亦曾披 露心机:“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三国志》卷一注引《魏武故事》)。这种使曹操感动不已、令其禁不住落泪的,不仅是乐毅、蒙恬那奉君事主、至死不渝的德操,还有那深深流淌在中华文化血脉中的国家情怀。曹操尽管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他的人,凡是读过他的文章、诗作的,都认为他是一位中华文化造诣深厚的人。曹操终其一生,无论如何专权,都没有篡位称帝,都还向汉献帝俯首称臣。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为了既取代汉室,又不与传统文化造成激烈冲突,煞费苦心,最终找到了上古尧、舜、禹禅让的依据,在力图弥合文化与现实政治的冲突中,完成了取汉而代之的程序。清代学者赵翼对此评论说:“按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曹丕受禅时,汉帝下禅诏及册书凡三,丕皆拜表让还玺绶。……丕皆下令辞之。最后,华歆及公卿奏择日设坛,始即位。此虽一切出于假伪,然犹见其顾名思义,不敢遽受。有揖让之遗风 。”(《廿二史札记》卷七)令曹丕“不敢遽受”的,不是军事和政治力量,而是文化。“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廿二史札记》卷七)可见文化力量之盛大。 三国鼎立的时代,曹魏以天下正朔在己,自不待说。蜀汉与孙吴也都没有放弃自己为正统的主张。三方都没有放弃国家认同,都认为自己与对立的各方同属一个国家,三方 都擎着国家统一的旗帜,以国家统一的策略,动员其民众,为其政治利益而斗争。 西晋的统一,不只是由于其军事力量,那气势磅礴、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源泉,是那历经千百年、流淌在中华血脉中的国家一体认同文化,是追求和倡导国家统一的价值观的 力量把中国人牢牢凝聚在一起。无论怎样交恶,大家都不放弃国家一体认同的理念。无论怎样曲折和艰难,大家都要谋求国家的统一。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力量,反反复复,多次将历史上分裂的国家重新聚合在一起,多次推动着国家由丧乱走向盛世。正是这种力量,鞭策着今天的我们,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