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学者的天文学史研究(5)
6天文学思想和宇宙论的研究 对于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家谈天学说及其源流的研究,备受学者关注。钱宝琮的 《盖天说源流考》(1958),席泽宗的《盖天说和浑天说》(1960)及《宣夜说的形成和发 展》(1975),唐如川的《张衡等浑天家的天圆地平说》(1962),陈久金的《浑天说的发 展历史新探》(1978)等等,是先期的研究成果。随后,在盖天说与浑天说孰优孰劣,和 浑天说主地平抑或地圆两个问题上有过热烈的讨论。80年代金祖孟发表不少文章,力主 盖天优于浑天,及中国古代不存在地圆之说;宋正海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球观是地平大 地观(1986);王立兴认为浑天家均主地平观(1986);薄树人认为“盖天说不如浑天说进 步”(1989);陈美东认为中国古代地平观占统治地位,但也不乏地圆思想的明确论述(1 996);程贞一和席泽宗《陈子模型和早期对于太阳的测量》(1991)一文认为,《周髀算 经》中的陈子,能用数学把观测和理论结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模型以解释自然现象, 在方法上是一个很大的成就;江晓原则对盖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作了新阐释(1996)。这 些讨论,无疑有助于认识的深化。 关于古代宇宙起源和深化思想的探究,亦获进展。席泽宗的《朱熹的天体演化思想》( 1963)和《中国古代的宇宙论》(1976),于首奎的《试论<淮南子>的宇宙观》(1979); 孙述沂、宣焕灿的《论汉代的天地起源说》(1984),陈美东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膨胀说 》(1994),等等,均有新意。 陈美东关于观测实践对古代历法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1983);席泽宗关于“气”的思 想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1984);徐凤先关于古代异常天象观的探究(1994);石云里关于 地有四游说的研究(1995);陈美东关于日月五星右旋说与左旋论争的评述(1997),等等 ,是对古代有关天文学思想作深入的讨论。 郑文光、席泽宗的《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75),可视为本论题早期的具代表性 的著作。 7天文学家的研究 对于古代天文学家的生平、成就、治学方法、思想品质的研究,也成绩斐然。孙文青 的《张衡年谱》(1935);李希泌《郭守敬》(1964);李迪的《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 》(1964)、《郭守敬》(1966)、《祖冲之》(1977)和《梅文鼎》(1988);张家驹的《沈 括》(1978);赖家度的《张衡》(1979);潘鼐、向英的《郭守敬》(1980),等等,均为 篇幅不同的专著。而较深入的研究论文,则有席泽宗关于清代王锡阐(1963);薄树人关 于明代徐光启(1963)、汉代司马迁(1981)与张衡(1992)、元代札马鲁丁(1986);严敦杰 关于唐代一行(1984);陈久金关于汉代张衡(1981)、唐代瞿昙悉达(1985)、元代马德鲁 丁父子(1989)、战国甘德、刘宋何承天、唐代李淳风与曹士艻(1992);陈美东关于汉 代刘洪(1986)与张衡(1989)、北齐张子信、隋代刘焯与张胄玄、唐代一行与边冈(1992) 和元代郭守敬(1993);杜石然关于明代徐光启、清代梅文鼎、王锡阐(1989)、刘宋祖冲 之(1992);江晓原关于王锡阐(1989);管成学等关于宋代苏颂(1991);颜中其、苏克主 的《苏颂年谱》(1993);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编的《郭守敬及其师友研究论文集 》(1996);冯锦荣关于明代熊明遇(1997);陈美东主编的《王锡阐研究文集》(2000)等 等。可见,除了对若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深入研究以外,研究向更全面和纵深方向发 展。此外,在80年代关于张衡的研究中出现的讨论显得更加生动:陈久金认为《浑天仪 注》非张衡所著,而是西晋一无名氏所作,其主要依据是《浑天仪注》文末提及的冬至 点位置值,当测于西晋;陈美东指出,该冬至点位置值是《浑天仪注》讨论黄赤道变换 问题而得的结果,故《浑天仪注》应为张衡所著。薄树人也认为它应是张衡原作。这一 讨论,对于认识的深化是有益的。 8天文学起源、天文学社会史和中外交流史的研究 关于天文学的起源,郑文光的《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一书,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从对神话传说的分析,到对早期观象授时的考察,到对二十八宿、土圭之法与璇玑玉衡 等的讨论,阐述了后世得到发展的天文学内涵的初胚。陈久金也论及历法的起源(1978) ,认为十月太阳历是最早的历法之一(1982),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亦与十月太阳历有 关(1986),天干十日源于十月太阳历的十个时节(1988),四象概念的形成源于华夏族群 的图腾崇拜(1992),等等,提出了诸多耐人寻味的见解。吕子方对《山海经》所载有关 神话的探析,也多涉及中国天文学起源的论题(1984)。江晓原则对中国天文学的本土起 源说和西源说进行评述,论证了本土起源与间或接受外来影响的状况(1991)。程贞一、 席泽宗和铙宗颐合写的《曾侯乙编钟时代之前中国和巴比伦音律和天文学的比较研究》 (1992)认为,两方面都是平行发展,没有关系。 天文学社会史的研究是关于天文学与社会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席泽宗的《论中国 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1987)和《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989),开始论 及这个问题。黄一农对于古代荧惑守心纪录的剖析(1991),表明这类天象纪录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说明天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关于清前期对“ 四余”定义及其废存争执的个案分析(1993),也说明同样的问题。江晓原的《天学真原 》一书(1991),对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作了深入的考察,强调指出它与王权、 政治观念与运作、道德教化、文化,乃至建筑与墓葬等之间的密切联系,对古代星占学 的理论与方法也作了概要的论述。该书的另一重点是讨论中外天文学的比较与交流,对 巴比伦古代天文学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主要源于古印度的七曜术在中国的 流行,以及若干古印度天文学家在华的工作等,作了较深入的探析,是一部难得力作。 此外,陈美东关于古代中心差计算(1986)和胡铁珠关于古代五星运动计算(1990)的论文 中,也对中印古代天文学做了有益的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