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宏观控制,建立全国性史学情报工作协调机构。 史学情报活动要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科研需要,必须具有实现系统整体目标能力,具备对整个社会提供情报保障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部功能。近几年来随着史学界交流活动的开展,史学研究者加强了横向联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研究的发展,但它毕竟有限。学者们在研究中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史学情报协调机构。目前中国历史学会只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并不具备管理职能。如能成立一个协调机构,就能协调全国史学研究和情报交流,把全国高校、情报所、党校系统、档案馆系统、党政工作部门、政策研究室等系统协调起来,逐步建立断代史、专业史文献资料或情报中心,负责有关专题索引、文摘、综述等情报检索、报导与生产。在一个总协调机构下,分成多个中心,逐渐形成各史学情报子系统,统一全国史学情报检索报导体系,避免重复,并逐步建立史学各专题数据库。它对丰富整个社科情报系统有一定意义。 (3)采用最新的科技成就,改进情报技术。 我国史学情报工作迄今为止收集和整理资料完全靠手工劳动,分类、编目、检索工作都是采用落后方法,事倍功半,有许多重复劳动。为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尽快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电子计算机等应用于历史科学研究工作,使电脑和信息技术手段与情报网络相结合,建立多种专题或综合数据库,加快信息流通。 (4)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史学情报工作者。 史学情报工作者既要具有高水平的史学专业知识和情报知识,又要兼顾其它。为此,我们应从加强史学情报教育着手,在加强情报人员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其情报技术处理以及和史学有关的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使他们能适应未来史学研究的发展。而在现阶段,还可以适当聘请各专题史的专家做兼职情报工作。 (5)开展史学情报用户培训工作,提高史学研究人员的情报意识。 文献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史学情报用户检索能力差,利用文献基本局限于书刊,而对国外众多和史学有关的情报源不了解,特别象政府报告、国外会议录、科研报告等使用甚少。此外,我国史学研究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史学研究不适应现代史学发展的潮流。为此,我们应首先从改革史学教育着手,使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多学科型发展。相应的史学教育课程设置可考虑增加统计、计算机应用等新型应用科学课程,改变史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现有情况下,情报机构应大力开展史学情报用户培训工作,尤其是研究人员,增强他们的情报检索能力,并及时向他们宣传一些新的情报源。 (6)充分利用图书等文献情报源,加强档案情报开发工作。 图书馆作为史学情报的一个部门,有责任加强情报工作,提高图书、报刊等的利用率,注重文献源的及时报导和开发工作,诸如专题目录、索引、情报检索等基础工作,为史学研究者查找原始文献提供捷径,也为专业情报机构有关史学情报研究提供系统、完整的基础资料。档案情报在史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位置,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其开发工作,加强档案机构与史学研究和情报机构的横向联系,为科研决策提供适用的档案信息。 (7)进一步提高二次文献质量,开展三次文献和史学情报的预测工作。 我国史学二次文献工作,近几年刚刚起步,专业性文摘只有《中国史研究文摘》一种,且出版周期长(半年一刊)。为此,应提高二次文献质量,尽量缩短时差。文摘提要做得好,既可为检索一次文献提供便利,又可为三次文献打下基础。三次文献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大量文献进行筛选,鉴定其价值,通过综述,进而预测该学科专题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情报使用者提供指导性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