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史学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夏祖恩 参加讨论

中国史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辉煌成就可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①
    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史学的成就的同时,必须正视中国史学的弊端。本文拟就宏观上对中外史学试作比较,并对中国史学所存在的弊窦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行。
    一、史官、史馆和官修制度的不良作用
    中国史官建置很早。据唐代刘知几的《史通》说:“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苍颉、沮诵实居其职。”②许慎也说“黄帝之史苍颉”。③古书记述,夏有太史终古,殷有内史向挚。甲骨文里的“作册”、“史”、“尹”都是商代的史官。及至西周,史官制度更趋完善,已有分工,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目。中国自古有史官这点是无庸置疑的。在外国,古代东方诸国亦有史官,如古埃及称“祭司”,不过,惟中国的一套史官、史馆和官修制度最为发达,持续时间最长,对历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史官的设置对历史学的发展究竟利弊如何呢?是“保证与促进”史学的“兴旺与发达”呢,还是阻碍历史学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史官建置于史学的发展是弊多利少。
    历史学家不等于就是史官,前者是以研究历史为业的学者,后者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官吏。中国历代史官是统治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史官的地位很高,出入朝廷,记录帝王的言行。《礼记·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左史”记录帝王的行为,“右史”实录帝王的言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聚于帝王的饮食起居以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把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归结为帝王的言行史与起居注,忽视了对整个社会历史问题的探索,题材的狭窄、眼光之短浅是世界上少有的。这是中国史学的弊端。
    同史官相关连的是官修制度问题。二十四史是官修制度的产物。官修制度使中国历代史著能够不间断,有延续性,这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其弊病是,这些史著内容单一,注重记述宫廷王室的政治史。并且史官又多以训诫为己任,造成历史内容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僵化、呆滞的,没有多大创新与发展。如《宋史》始由宋太祖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和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分别敕令宰相赵普与薛居正负责监修“国史”,这个“国史”,从宋太宗至宋理宗十四个朝代,都有详细的实录。此外还修有《两朝国史》、《三朝国史》、《五朝国史》、《四朝国史》和《宁宗正史》等。这些“国史”主要内容是每天的日历(日记)、时政、起居注、行状和各种文书。属宫廷的政治史之类的东西。对于诸如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则被忽视了。元朝不满意宋代撰修的“国史”,决意重修。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1年)下诏官修辽、金、宋三史,以右亟相脱脱为总裁,(实际上是由史局官贾鲁主修)纠集群僚,通力撰修,短时间《宋史》告成。可是,这部元朝撰修的《宋史》比宋代所修的“国史”并无长进,错误很多,于是明世宗嘉靖初年,朝廷又议重新改修《宋史》问题,但未修成。最后由明柯维骐修成《宋史新编》。这部宋史的内容和宋修“国史”及元撰《宋史》大同小异,皆以朝廷政治史为主线,没有太多涉及社会的经济、文化诸问题。《宋史新编》增补有关政治事件的诏令内容,更突出帝王政治。《宋史》虽经三朝几番的修纂,由于都是官修,指导思想始终未能突破朝廷与帝王的藩篱,因此内容单一,总离不开政治史这根主线。
    《晋书》,是由唐太宗诏令重修的。其内容主要是记叙和痛斥魏晋以来的那种无君臣之义,僭主篡权的勾当,借以训诫盛唐朝臣们不可阴谋篡夺李家的天下。全书集中宣扬封建社会的君臣之道,“使万世知为君臣之义”。这就是说,《晋书》的目光同样没有移离过朝廷,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朝廷的政治史。所以梁启超说:“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述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④,“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无新闻。”⑤纵观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国史学的裹足不前与停滞性的病因就在于史官与官修制度上。官修制度使史家缺乏自主精神,失去生气活力。
    中国历代史著不独内容单调,在体裁上,一套八股格式相承。自左丘明传《春秋》所创的编年体以及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后,“千古宗之”,基本雷同。官修制度给中国史学带来呆滞与僵化,扼杀了历史家的创造精神。
    欧洲修史多为史学家私撰,官修极少。编撰规模比较大的史著有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意大利教会史学家巴罗尼的《教会编年史》、德国历史家伯尔兹的《德意志历史文献汇编》等。这些书的编撰尽管得到政府或教会的支持,但非官修,欧洲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官修制度。欧洲的史学研究不拘于一种呆板的公式,史学家自主,各树一帜,从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出现多种类的史著。有综合性的著作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也有战争专史如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既有大帝国的通史如李维的巨著《罗马史》,也有断代史如福拉维·约瑟夫的《犹太古代史》;既有塔西佗的《日耳曼志》,又有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等。这些史学著作社会性强,效用大。相形之下,“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故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象,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⑥是故“吾中国史学外貌虽极发达,而不能如欧美各国民之实受其益也”。⑦中国的史官、史馆和官修制度,对历史学的发展起着不良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