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歧异颇多的几个问题 1、党籍问题。30年代何慧青撰《云南起义与国民党之关系》、李宗黄撰《云南起义之精神》,二文皆公开发表于《南强》月刊。李宗黄肯定蔡锷“曾为同盟会分子”。因时人习惯于将同盟会与国民党并称,何文也断言蔡为国民党员。而梁启超在许多讲演和文稿、信函中称蔡为进步党人。这些提法当时并无异议。80年代,人们对蔡的党派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戴建国在《蔡锷党籍考》一文中,断定“蔡锷不是同盟会员,也不是国民党员”(26)。也有人断言蔡“未加入进步党”,或称蔡为“接近进步党的军人”(27)。上引戴文更称蔡“没有参加过进步党,他仅仅参加过统一共和党”。对此,徐博东引用进步党机关刊物《中华杂志》上有关史料,证明“蔡锷不仅加入过进步党,且曾被推举为进步党湖南支部的部长和进步党本部的名誉理事。”(28)方早成著文认为,蔡锷既是同盟会员,后来也加入过进步党。并且特别说明林虎在《我参加辛亥革命的经过》一文发表以前,曾撰写过《往事片断》一文,提到蔡锷是同盟会员。《经过》一文不提蔡锷,是因为朱德说过“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员……”这样的话,所以《辛亥革命回忆录》的编者为统一提法,将蔡锷的名字删除了。(29)。蔡锷的党籍问题似已解决了,但王学庄、曾业英却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因为“同志”的称呼,“就当时的习惯,既可用之于同盟会员,也可以用之于会外的革命分子以至同情者,所以无从据之断言蔡氏一定是同盟会会员。”林虎是亲历其事的人,但他的《往事片断》却有明显的疑点。类似的疑点还出现于刘揆一的《黄兴传记》、冯自由的《葛谦事略》等。因此,最后他认为“还是以明确说是兴汉会会员为好。”(30) 2、政治派别。长期以来,社会和学术各界热衷于为那些有影响的政治人物划派,蔡锷的派别问题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之一。黄兴就曾说蔡锷是革命同志;而广西新军中的同盟会员则疑其为立宪分子;柏文蔚更宣称蔡与梁启超均系君宪派。80年代的蔡锷研究热中,有人认为蔡锷是近代中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此说以谢本书为代表,持相同观点的论著颇多。谢本书认为,蔡锷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反清武装起义;二是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蔡锷的行动和产生的客观效果,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进步的,因而是值得肯定的。蔡的一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反清、抗袁、拥孙。(31)金冲及认为,蔡锷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这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出发点;并坚决反对把他划入立宪派之列。(32)有的学者认为蔡锷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如杨维峻认为,蔡锷深受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长期同改良派一道,支持反动派,虽不等同于梁启超,却忠心耿耿地为改良主义奋斗终身。如用六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那应该是保清、附袁、反孙。(33)曾业英也指出,无论从哪方面谈,蔡锷都算不上革命派,而只能是改良派。(34)也有人认为蔡锷是资产阶级中间派。其理由是由于蔡锷所处的时代和所受的教育,形成了他的以改良主义为核心,兼收并蓄其他思想主张的典型的中间派思想。护国运动的发生,是资产阶级中间派的一次政治崛起。正是由于蔡锷的出面领导,才使资产阶级内部各派迅速而顺利地团结起来。(35)还有人说蔡锷的政治倾向带有某种混合的性质。李育民认为,蔡锷主张政党政治,坚持国权主义,与进步党的主张相一致。但他与革命党又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政治思想又具有武装革命的成分。(36)吴志柳提出,蔡锷兼收并蓄,既能接受立宪改良,又可与革命派携手。这种奇异的结合,在蔡锷身上得到了较为典型的表现。(37)郭汉民则认为,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其基本的政治理念是: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央权威,支持建立强有力之统一政府,以维护国权,保障人权。(38)马洪林等指出,蔡锷言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当时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诸多问题,符合人民的愿望和社会进步的潮流,用改良派或革命派或改良加革命的混合体,都难以涵盖其光辉的一生。(39)总之,关于蔡锷的政治派别,分歧颇多,这有待于人们作深入的探讨。 3、蔡锷与“二次革命”。对于蔡锷在1913年“二次革命”中的表现,历来各说不一。80年代以前,肯定的意见居多。1916年11月11日《长沙日报》刊文,称他是“欲假名戡乱,由滇出兵,经湖南出武昌,屯师武汉,再行迫令袁世凯退位。”(40)又有人说他组织过滇桂黔蜀四省联军,借调解之名,行支持之实,因此招袁世凯之忌。(41)近年来,学术界通过发掘史实和进一步研究,大多认定蔡锷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完全不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是支持派。“事实恰恰相反,……蔡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拥袁派。”(42)至于蔡锷反对“二次革命”的原因,有的论者认为蔡锷“对革命派的仇恨由来已久”,因而积极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是自然而然的事。(43)顾大全认为,“民国成立后,蔡锷认为革命的目的已经达到,今后的任务是巩固和建设新的民国”,加上思想上主张中央集权,社会根源上由于资产阶级憎恶和抵制社会动荡,所以蔡锷反对“二次革命”是政治思想立场的严重倒退。(44)金冲及也认为民国成立后,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他醉心于鼓吹”统一”,一再反对持有“党见”,这自然只能有利于袁世凯,而不利于革命势力。(45) 4、蔡锷是否发动了护国战争,如何评价蔡锷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护国战争结束不久,梁启超出版了由蔡锷作序的《盾鼻集》。不久又发表了《国体战争躬历谈》和《护国之役回顾》等文,详细讲述了自己和蔡锷发动、领导护国战争的详细经历,集首功于己身。庾恩旸《再造共和唐会泽大事记》、白之瀚《云南护国简史》、周钟岳《云南护国首义之历史谈》,都认为护国运动是由以唐继尧为首的云南军政官员发动的。邹鲁的《中国国民党史稿》却认为,是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领导了护国运动的胜利。而金冲及认为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既非蔡、梁,也非云南军政官员和中华革命党,而是受过革命民主主义熏陶、参加过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的云南新军军官。(46)但他认为,“对蔡锷在这次起义中的重大贡献,是完全应该给予充分估计的。”(4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