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立宪派及其立宪运动。立宪运动作为对20世纪初中国政治选择的一种探索,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立宪派在揭露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宣传宪政等方面都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早日形成,加速了清政府灭亡的命运。但是,立宪派最终只能是悲剧式的人物,他们没有能力逼着清政府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立宪运动也不可能真正导引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一)戊戌变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君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清末“新政”的欺骗性最终也将证明君宪道路的破产。尽管立宪派曾天真地认为政府的君宪方案与自己的理想相一致,但不久他们便发觉自己是一群被愚弄的对象。(二)立宪运动的目的之一在于反对革命,这不仅使立宪运动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而且由于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打击清政府这一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三)立宪派成员多为官僚和上层资本家,且“多半是传统绅士的一代”。他们派系林立,组织涣散,意志分歧,相互争夺。尤其是地方官僚,他们之所以被卷入立宪运动,是带着投机心理的。他们一方面与清政府联系密切,对朝廷寄予厚望,一方面又与地方立宪主义发生关系,以便在大变局中进退自如。(四)君宪制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二难矛盾。一方面立宪派要中央放权,一方面是清政府要专权。而立宪派中真正掌权的又是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并非真要立宪,而是想通过立宪合法争权夺势。随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民权、立宪主义与地方主义、满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地方军阀的军事专政,不仅真正的君主立宪不会有,就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也难以出现。这样,立宪派不仅无力逼着清政府迈上现代化道路,相反,清政府却以专制的手段击碎了立宪派的君宪幻梦,立宪运动最终汇入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洪流之中。正如时人所言,立宪派“其初恐清廷不立宪,其继愤政府假立宪,其后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①b] 3.民主共和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历史逻辑的发展,昭示了20世纪中国的政治选择只能是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应然的,是最佳的选择。 列宁说过,“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②b] 第一,革命是救亡的不二法门,民主共和是革命的必然归宿。救亡之道有二:改良、革命。用平和的手段实现社会的进化,挽救民族的危机,自然是人所共求的。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不现实的。中国的救亡只有革命一途。而革命的直接目标就是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二,辛亥革命先后否定了君主制、君宪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不仅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变革,也完成了大变革后政治选择的优化过程。传统的君主专制是反动的,君主立宪也不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最佳模式,只有民主共和才是资产阶级“最好的政治外壳”。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第一块最醒目的界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政治世俗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期,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决定性地把中国政治推进到较高程度的世俗化时代。《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之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拥有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和选举权。在民主实践方面,民初国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法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由批准方可实施。从人们最关心的选举来看,1912年全国大选中,登记选民近42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而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有选举权者仅占总人口的0.4%,覆盖面极窄,选出之机构的职权也极有限,实际上只是一个点缀门面的咨询机构。民主共和比君主立宪对于民主真实性的体现,可见一斑。当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也并非最真实的、最高形态的民主制度,但与君主立宪相比,不能不说是更真实的、更高形态的民主制度,因此,它更能代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水平。 第三,立宪派认为,中国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民受到专制制度的长期摧残,民智、民力、民德都很低下,尤其缺乏公益心和自治力,中国不具有民主共和的条件。革命派则认为,中国国民固有自由、平等、博爱观念,适合于民主共和,坚信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人民被压已久的智慧、能量和德行,一旦通过参政得到良好的发挥,必然可以创造出繁荣、富强的国家,钟毓出灿烂的文明之花。虽然革命派对国民性的体察较为肤浅,但他们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认识是很科学的,一是民主共和比君主立宪更能激发民众的参政意识,一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只是起点,不等于民主建设的过程。我们认为,(一)中国国民确实缺乏民主的意识和能力,用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对国民进行长期的民主教育,同时,在制度上要不断健全。(二)正因为我国国民素质较低,所以才更需要一个更真实地体现民意,更能激发民众参政意识的民主制度。这样,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才能加快,国民的民主素质才能较快地提高。(三)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只体现了少数人(占总人口的10%)的利益,广大民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权利。但是,民主共和的伟大意义在于否定君主专制,承认并保护自由、平等权利,向国民灌输民主观念。国民民主意识的形成,是中国政治现代化最深刻的社会心理条件。历史的大趋势就是在这一隐性的意识中得到显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