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全球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笔谈)(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学术研究》 于沛 参加讨论


    对包括“全球史观”在内的任何一种外国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都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不加分析地简单套用,而是要从中国史学的传统和现实出发,有选择地、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对当代中国史学来说,所谓“全球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思维、一种历史认识的“方法”,而非理论基础。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才能科学地理解“全球史观”。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只能是唯物史观。如果认为“全球史观”是全球化时代“最先进”的历史观,可以代替唯物史观,或者可以和唯物史观“相提并论”,那这种认识完全脱离事实,是不可取的。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历史观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迷”,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这一客观规律所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次更迭。它同唯物辩证法亦即辩证唯物主义有机构成一整套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她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她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唯物史观也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 其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成果《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充分肯定了唯物史观 对当代历史学的巨大影响,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没有唯心主义史学家任意挑选 来作为标准的‘诸如自由、个性、民族和宗教等乱糟糟的主观主义概念’”。“马克思 主义的影响之所以日益增长,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地排列人类历 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3](P26-28)
    和唯物史观相比,全球史观所阐释的显然不是一个层次的内容。“唯物史观”所回答的内容,远远不是“全球史观”所能涵盖的。那种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唯物史观”可以为“全球史观”所取代的认识是错误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是完全对立的,只是说在借鉴“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时,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具体的内容的借鉴,均应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择其善者为我所用”,这完全是必要的。如何理解“全球史观”的“全球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全球性”。而只能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观,其主流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内容,何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的“主流思想”之外,还有种种非主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没有完全同一的历史观,何况在全球、全世界的范围呢?我们汲取和借鉴“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不能和中国历史科学独立的、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对立起来,不能因强调“全球性”,而失去了“民族性”或“时代性”,以至放弃了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权。在这种意义上,就如同没有全球性的文化一样,也没有全球性的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一改西欧和北美为中心的传统取向,从“全球历史观”出发,描述了1500年以前和1500年以后的全球文明,就建立一种崭新的世界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作者强调“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12](P54)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全球史观”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流传很广。但是我想指出的是,真正做到“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是十分困难的。尽管L·S·斯塔夫里阿诺斯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能够做到,吴于廑先生生前曾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注:吴于廑先生说:“……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L·S·斯塔夫里阿诺斯近年出版的《全球历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近代西方史学的缺陷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克服。唯心史观,基于民族偏见或文化偏见而形成的关于东方历史即将消逝或必然长期停滞的宿命观点,仍然阻碍着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4页))因为即使是栖身在月球上,不同的历史学家因民族、国家、历史观、价值观,以至个人的学识、经历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对“我们所在的球体”有不同的认识。
    原文参考文献:
    [1]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J].史学集刊,2001,(2)。
    [2]G·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M](Geoffery.Barraclough,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Oxford,1955)。
    [3]G·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G·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5.
    [5]雷海宗。评汉译韦尔斯著世界史纲[N].时事新报,1928-03-04.转引自伯伦史学集[N].梁思成译。世界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7.
    [6]雷海宗。世界史上一些论断和概念的商榷[J].历史教学,1954,(5)。
    [7]雷海宗。伯伦史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汪道涵。全球化与中国经济[Z].见乌·贝克等著。全球化与政治·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9]参见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2]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