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50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之二)(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社会科学战线》 来新夏 莫建来 参加讨论

3.北洋军阀衰落时期
    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至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是北洋军阀集团由统一走向分裂、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揭示这一时期直、皖、奉等主要军阀派系各自的基本发展线索,并对它们之间及其各自内部所经常发生的矛盾冲突、纷争混战进行具体分析,是准确把握这一段复杂多变的历史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研究这一段历史的重点所在。
    皖系军阀在北洋各派军阀中资格最老、势力最大,并率先登场执掌对全国的统治权,因此,有关它的研究在各派军阀中是比较受关注的。关于皖系军阀的基本情况,黄征等人编著的《段祺瑞与皖系军阀》一书给予了比较完整的专门介绍;另外,单宝、莫建来、胡晓等人的文章也对皖系军阀的形成、发展、衰亡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注:单宝:《皖系军阀的兴衰和特点》,《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 莫建来:《试论皖系军阀的形成》,《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段祺瑞攫取统治权与皖系军阀的发展》,《江海学刊》1990年第3期, 《皖系军阀的特点及其评价》,《江海学刊》1992年第1期; 胡晓:《论北洋皖系集团的形成、发展与衰亡》,《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勾勒出了这一军阀派系历史演进的基本轮廓。由于皖系军阀的历史与日本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弄清其与日本帝国主义关系的真相,是皖系军阀研究中碍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一书以及有关这一问题的多篇论文,对此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基本理清了日皖关系的纷乱头绪。直系军阀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其在政局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直皖战争以后;直皖战争以前则由于高层领导不太得力以及阵营不甚稳固等原因而少有重要事迹可寻。这一特点决定了有关这一军阀派系的研究出现了前期历史研究相对薄弱、后期历史研究较为集中的不平稳状况。对冯国璋和吴佩孚这两位直系重要人物研究中所出现的畸轻畸重现象,即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随着有关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对直系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前期历史的研究有一定进展。陆续面世的公孙訇编《直系军阀始末》和吕伟俊、王德刚编著《冯国璋和直系军阀》等专著及一些论文,介绍了直系的一般梗概,从中可得这一重要军阀派系发展的大致脉络。奉系研究依托东北地方史研究的荫庇,成果令人注目。对奉系的研究往往与对其首领张作霖的研究连在一起,如常城主编《张作霖》、陈崇桥主编《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两书虽为评述人物之作,但从中可见奉系军阀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轨迹。其论文则多偏于后期,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奉系内部矛盾,如对郭松龄倒戈,枪毙杨、常事件等,均有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述(注:毛履平:《郭松龄事变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学术月刊》1982年第5期;高红霞:《郭松龄倒戈失败剖析》, 《学术月刊》1987年第12期;常城:《略论“东北易帜”与枪毙杨常》,《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陈崇桥:《试论“杨常事件”》,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二是奉系与日本的关系,如潘喜廷、 韩信夫、郑敏、习五一等人的文章(注:潘喜延:《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学术研究丛刊》1980年第2期; 韩信夫:《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与张学良东北“易帜”》,《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日; 郑敏:《略论日本干涉郭奉战争的原因》,《学术研究丛刊》1991年第3期; 习五一:《“满蒙铁路交涉“与日奉矛盾激化》,《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 5期。 ), 对奉系与日本既勾结又争斗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对直、皖、奉各派军阀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纷争混战问题的研究,是这一时期专题研究的重点,其中“张勋复辟”、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等对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尤为研究者所关注。
    “张勋复辟”是一个为人熟知而又论述不够准确的老问题。60年代初章开沅等曾进行过较全面的评述(注:章开沅、刘望玲:《民国初年清朝“遗老”的复辟活动》,《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 刘望玲:《张勋与“丁已复辟”》,《历史教学》1964年第6期;章开沅、刘望龄:《论张勋复辟的历史机缘和失败的必然性》,《新建设》1965年第3 期。)。80年代初焦静宜又旧题新作,对复辟的诸种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复辟活动既有张勋本身顽固的封建观念,也有当时社会上封建势力的基础影响,以及各派军阀的争斗和帝国主义怂恿等方面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的张勋复辟,就不再是历史给予这一介武夫的偶然机遇,而是使人由此透视到辛亥革命后的社会面貌(注:焦静宜:《论“张勋复辟”》。《学术月刊》1984年第6期。)。
    直皖战争是北洋军阀分裂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次战争“冷战”长达二三年,而“热战”不过五天时间,便以直胜皖败的结局而告终。这一戏剧性的结果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王华斌从直皖人心向背和战略技术得失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直系大胜、皖系大败的原因(注:王华斌: 《试论直皖战争直胜皖败的原因及其后果》, 《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 而章伯锋认为造成皖系在战争中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因迫于英美的压力而未公开支持皖系(注:章伯锋:《直皖战争与日本》,《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莫建来则从奉系军阀的角度对战争爆发原因与结局进行了论述,认为直皖战争虽是直皖两派军阀长期存在并日趋激化的矛盾和纷争的必然结果,但奉系军阀的居中挑拨、推波助澜以及直接出兵参战,对战争的发生及其结果无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注:莫建来:《奉系军阀与直皖战争》,《学术月刊》1989年第 9期。)。至于这次战争的性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多数论者认为这是一场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战争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削弱了北洋军阀控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外交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对华的侵略政策,客观上一定程度地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独立和进步(注:王华斌:《试论直皖战争直胜皖败的原因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 这种分析应该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直皖战争使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之间,尤其是直皖两系间的力量消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标志了北洋军阀史上的一个时期即段祺瑞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的基本结束。
    发生于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和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虽同为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的军事较量,但战争结局却大不一样。不少论者对这两次直奉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如苏有全从人心向背、军队素质、战略战术和外交背景四个方面,对第一次直奉战争出现直胜奉败结局的原因进行了论述(注:苏有全:《论第一次直奉战争直胜奉败的原因》,《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而李军、 娄向哲、郁慕湛等人则分别对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的败因问题作了具体分析(注:李军:《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失败的原因》,《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娄向哲:《论第二次直奉战争》,《史林》1987年第4期;郁慕湛:《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的政治原因》,《河北学刊》1987年第2期。)。其中李军的文章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认为直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惨遭失败,既有深刻的内在根源:(一)内部激烈的矛盾斗争与分化,(二)严重的财政危机,(三)武力统一政策的破产造成了有利于反直力量的客观形势;又有复杂的外部原因:(一)直系军阀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和曹锟贿选等丑恶行径使其成为全国各界人民反对的最主要的敌人,(二)反直同盟的形成,(三)国际背景方面又处于不利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对这两次直奉战争进行了比较研究。如俞辛焞在《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一文中,具体分析了日本军部和外务省在两次直奉战争中的不同态度与表现,由此对奉系军阀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作了颇具说服力的诠释(注:俞辛:《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南开学报》1982年第5期。)。 而丛曙光《两次直奉战争结果迥异之剖析》一文,则对直、奉两大军阀在两次直奉战争中的政治得失、军事形势(包括战前准备、士兵士气、武器装备及军事部署等)、财政经济状况和国际环境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两次直奉战争不同结局的出现绝非偶然的结论(注:丛曙光:《两次直奉战争结果迥异之剖析》,《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 4期。)。同一交战双方两度交手,而结果迥异,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这方面研究的深入,无疑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军阀混战爆发原因、结局及特点等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