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情况也是这样,既有两级聚落等级,也有三级聚落等级。西周王邦之地(即后世称为“王畿”的地方)实行公邑、采邑制和国野制。从“国”与“野”来看,是两级聚落等级,加上贵族所领有的采邑(封邑)和公邑可构成三级聚落等级。西周诸侯国后来也实行采邑制,但在被分封初期,不需要向公室弟子分出采邑(封邑),所以西周诸侯国最初是没有采邑的。西周诸侯国在被分封初期,直接控制的国土并不是很大,其都城及周边地域也当实行国野制,经过发展,有的诸侯国成为具有一定领土范围和几个城邑的贵族国家,有的则依旧是由单一城邑和其周围的村邑组成的贵族国家。其中,在具有几个城邑(公邑和采邑)和某种领土范围的诸侯国中,其国都的邦君与公邑之间有隶属关系;国都与分封给贵族的采邑之间作为不同等级的聚落层次,国都为一级,采邑只能是次一级,但两者绝非行政区划的分级管理关系。至于只有单一城邑和其周围村邑的贵族国家,有点像春秋时期的一些小诸侯国。如《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说:“六月,鄅人籍稻,邾人袭鄅。鄅人将闭门,邾人羊罗摄其首焉,遂入之,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于邾,邾庄公反鄅夫人,而舍其女。”这段记载是说:鲁昭公十八年六月,鄅国国君巡视籍田,邾国军队袭击鄅国。鄅国人将要关上城门,邾国人羊罗把关城门人的脑袋砍下,用手提着,就因此进入鄅国,把百姓全都俘虏回去。鄅子说:“我没有地方可以回去了。”跟随他的妻子儿女到邾国。邾庄公归还他的夫人而留下他的女儿。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鄅国国小民少,邾人破城便灭其国,可见其统治的范围仅限于都城周围地区,显然属于一个以都城为中心的城邑国家,很难作出聚落形态上的三级或四级之类的等级划分。 这样,笔者认为,所谓二级、三级、四级聚落等级及其最高等级的聚落规模,反映的只是社会复杂化程度和这一政治实体所控制的领土范围,何况我们对于聚落等级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而且即使聚落等级之间有隶属关系,也不能说这种隶属关系就是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关系。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上古社会,邦君与贵族领地或采邑之间的某种隶属关系并不等于秦汉以后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那种具有行政级别的行政管理关系。那种只有具有四级聚落等级形态才表示国家已形成的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能说明国家是否产生这一问题的实质,因而也不应作为衡量的标准。我们将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研究古代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固然要对聚落的等级作出划分,并由此来说明社会的复杂化,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对史前社会组织、等级、阶层、阶级的产生、权力性质的演变,乃至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等,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方可说明早期国家与文明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其演进的机制和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早期国家的形态和特点是什么。仅就国家形成的标志而论,笔者依然主张阶层阶级的出现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的设立是最具特征性的,而且在考古学上可以找到其依据和物化形式,因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注释: ①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②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46-350页。 ③G.A.Johnson,"Local Exchange and Early State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ern Iran,"Museum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Michigan,Anthropological Papers,no.51,1973,pp.4-12. ④Henry T.Wright,"Rec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no.6,1977,pp.379-397; Timothy K.Earle,"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T.Earle ed.,Chiefdoms :Power,Economy,and Ideology,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3. ⑤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⑥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第146页。 ⑦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⑧王震中:《商代的王畿与四土》,《殷都学刊》2007年第4期。 ⑨方辉主编:《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⑩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 (11)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一队等:《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地调查》,《考古》1999年第12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 (14)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15)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6)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 (17)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