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曹沫是影响广泛的先秦时期的历史名人,对于其人其事的探讨长期聚讼不已,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的刊布,重又将这一问题提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关于曹刿、曹沫其人其事的争讼 据先秦典籍记载,曹刿(或者曹沫),是春秋初期鲁庄公时期的鲁人,他在鲁对齐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鲁庄公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文献记载中,曹沫是以“执匕首劫齐桓公”而出名的刺客,而曹刿是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理论出名的军事家。曹刿、曹沫在不同的典籍中出现的名称不一,事迹迥异,造成人们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的误会。曹刿(曹沫)是否曾为刺客,是聚讼的焦点。 唐宋以降,皆有学者以春秋时期没有刺客之风而怀疑曹沫曾为刺客之说。例如,唐代赵匡、宋代孙觉、苏辙、叶适、王应麟、明代王樵、清代何焯等学者皆持此类说法,认为《公羊传》曹沫劫盟的说法虚妄不可信①。除此之外,也有学者直接从曹沫为刺客一说的细节分析入手,进行质疑。《公羊传》有归还鲁汶阳田一节,而《史记》有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以及鲁庄公献遂邑之地以和的记载,学者们对曹沫为刺客一说的怀疑主要就是针对这些而发。如:宋代学者叶梦得《春秋考》在议论完曹沫与曹刿事不类之后,对曹沫身为刺客一事的细节进行质疑②。清人梁玉绳则不仅对“归汶阳田”、“鲁三败”怀疑,对《史记》“亡地五百里”,《吕览·贵信》“封以汶南四百里”,《齐策》、《淮南子·汜论》“丧地千里”也是极度怀疑,认为“鲁地安得如此之广?汶阳安得如此之大?不辨而知其诬诞矣。”③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认为言沫为刿,反涉牵混,三传其说不一,传可疑。④ 当代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对曹沫为刺客说仍持怀疑态度,如,杨伯峻先生认为曹沫劫齐桓公是战国人的杜撰。司马迁不取《左传》曹刿论战,而取其劫齐桓,“盖亦好奇之过。”⑤ 另外一种观点是承认典籍中所记曹沫、曹刿所有事迹,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认识曹沫(曹刿)其人。如:谢祥皓先生认为曹刿是一名“货真价实”的政治家与军事家。⑥ 李零先生认为春秋时代有刺客,曹沫(曹刿)既当过刺客,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⑦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学问家们认定曹刿、曹沫是同一人之后,就不再关注典籍中所记曹刿与曹沫的区别,试图把所有的资料都看作史实去辨别真伪。赞成曹沫为刺客的学者甚至以“《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而鲁连、燕太子丹皆言反地,此又因请田要劫之证,《公羊》盖得之”⑧,而否定曹沫曾为刺客的学者,则是恶《公羊》,取《左传》,无视曹沫为刺客说的流行。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曹刿、曹沫即使是一人异名,典籍中所称曹刿与曹沫也是有区别的,有些记载是无论如何弥缝也根本无法统一。我们只能面对这些差异,从史源学上去寻找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现在亦有学者跳出曹沫与曹刿其人其事是否为史实的讨论,而从文献记载中寻找《史记》之《曹沫传》的形成沿革。如李纪祥先生认为春秋三传中,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最后到《史记·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式被塑造成型。⑨ 这个分析虽然很有见地,却没有指出曹刿、曹沫在流传过程中的区别,也未分析出存在这种区别的深层原因。所以曹刿(曹沫)其人其事以及其形象的塑造过程,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余地,并且还可以从中发现先秦秦汉典籍中存在的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一些特点。 二、关于“曹刿-曹沫”记载的演变 在文献记载中,虽然曹刿、曹沫频繁交替出现,但其间还有着很大区别。分析这些区别,可以看出曹刿、曹沫其人其事在春秋战国数百年里流传的轨迹,可以成为研究曹刿(曹沫)史事与形象塑造的基础。现略加梳理如下。 《春秋》三传中,《左传》记载了曹刿参与长勺之战与谏庄公勿如齐观社。《公羊传》记载了“曹子”劫齐桓公,归还鲁“汶阳之田”,但是未言“曹子”其名。《榖梁传》明言“柯之盟”是“曹刿之盟也”,但未言“要劫”之说。《国语·鲁语》与《左传》记载同。下面请看《公羊传》“要劫”之说的记载: 庄公将会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