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3293页。 (20)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时,晋司马韩厥赶上了齐顷公的战车,齐顷公与车右逢丑父交换位置,以取泉水为由而逃,而韩厥在行将俘虏逢丑父之前,还“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行进见礼。故此次说“不可以再辱国君。”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794页、888页。 (21)鲁庄公与齐桓公还有亲戚关系,鲁庄公之母是齐僖公之女文姜,而齐桓公是齐僖公之子,故两人是甥舅关系。所以似乎也不会存在鲁庄公亲自刺齐桓公的可能。 (22)《毛诗正义》卷一,见于《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23)《曹沫之陈》篇见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图版见其书第91-156页,释文考释见其书第241-285页,整理者为李零先生。 (24)李零:《曹沫之陈》释文说明,见马承源先生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第243页。 (25)参见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610页、656页。 (26)参阅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阵)与(慎子)佚文》,“简帛”网,2005年2月13日。 (27)《汉书·楚元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28)廖名春先生认为简文字作“蔑”或从“蔑”,释作“沫”只有语音上的联系,而释作“刿”不但有音,更有形、义方面的联系。主张简文释为“曹刿”。(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阵)与(慎子)佚文》,“简帛”网,2005年2月13日。)按,古文字在流传中应该是以音相传的,简文“蔑”释作“沫”音更接近,而且,曹刿早在以行刺之前就应该有其姓名,所以似不能从字形上解释曹刿(曹沫)的来源。 (29)李零:《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读书》,2004年第9期。廖名春:《楚竹书〈曹沫之阵〉与〈慎子〉佚文》,“简帛”网,2005年2月13日。田旭东:《战国写本兵书〈曹沫之陈〉》,《文博》,200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