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明代王长年巨斧劈倭寇 嘉靖年间一场淞沪会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提起明朝的倭寇,随着这些年相关历史书籍的普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早期倭寇是冒充朝贡使者来到中国,滞留在沿海抢劫的日本人,后来又有不少本地的海贼加入,明火执仗、杀人越货,在嘉靖年间“登峰造极”,而后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合力痛击之下,灰飞烟灭。
    上述这些认识,都没有错,但是历史的洪流都是由无数细小的浪花组成,而这些浪花往往最别致、最传奇、最动人心魄,这一期的“叙诡笔记”,我们就从明代的笔记中,发掘一些“抗倭战争的细节”。
    惨不忍睹的“日本国情”
    《涌幢小品》是明代著名的史料笔记,一共三十二卷,撰写者是天启三年曾当到内阁首辅的政治家、文学家朱国桢。《涌幢小品》是朱国桢闲居在家时写成的,他家有个六角的木亭,形像石幢,构造如穹庐,可以随意迁换地方,好似从地下涌出,本书就是在这亭子里写成的,因此得名。
    《涌幢小品》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其中第三十卷,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抗倭战争的过程,而在战争爆发的原因上,朱国桢对“日本国情”进行了一番分析。
    题为“倭官倭岛”的一则笔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倭俗简易,寸土属王。”就是说日本那地界,有一亩三分地就敢自称为“王”,一个“王”的实际职权和辖地估计都不如大明一个村长,“倭民住屋一编,阔七尺,岁输银三钱,耕田者,粟尽入官,只得枯槁”,穷成这个样子不说,“国土安全”还一万个不省心,“其地多大风,夏秋间风发,瓦屋皆震,人立欲飞。乍寒乍暖,气候不常,其暑甚酷,一冷即挟纩。九月以后即大雪,至春止矣,大小终日围炉”,围着炉子却也没有什么好吃喝,“日食甚陋,多用汤,日只二餐”。
    人活到这个份儿上,除了当贼,也确实没有什么其他的出路了,但“贼饷”也低到不忍直视,“为通倭人买为贼,每名只得八钱”。
    插播一下,当时大明王朝的民生指数怎样呢?同样是《涌幢小品》,记述了一种叫“头脑酒”的东西,“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辟寒风也”,估计就跟现在的羊杂汤差不多,问题是,这种“头脑酒”乃“民间用之不改”,是明朝普通百姓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就这一道肉汤,只怕羡煞岛国原住民了。
    必须补充的是,朱国桢写文章非常严谨,他讲述丰臣秀吉获得织田信长信任,“丙戌年擅政,尽并六十六州”,死后其子秀赖与德川家康争权,最终失败的过程,详尽而准确,所以可以推测,《涌幢小品》对日本国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尽管在我们看来实在是把邻居的境况“损”得够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