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的“淞沪会战” 当时,明朝的大部分军队装备粗陋、训练不佳,军纪又败坏到不能再败坏。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发生于嘉靖癸亥年十一月的兴化府之变,倭寇装扮成官军,城中开门纳之,导致全城失守,“倭遂入据其城,逾岁方去,其惨毒不必言”。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官军在做什么呢?大将刘显带着部队守在兴化城外面,专门等着逃出来的妇女,好抢回家去淫乐,而刘显这号人居然在当时的明军系统中“在东南号为良弁”,可想而知其他官军都是些什么货色!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城市的保卫只能靠市民或百姓组织的“自卫队”了,在倭寇凶残的攻势下,守土保家的决心也能使他们屡屡创造奇迹——发生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初一日的“淞沪会战”,就是其中特别经典的一次战例。 当日,倭船五十余只,从吴淞口突然开到上海,展开围攻,守城的是一群由乡绅组织的民兵,殊死抵抗,“积十七日。内外援绝”。倭寇发现上海的西南一隅“地旷而僻”,做了三乘竹梯,深更半夜,趁着守城的人们都疲惫不堪时,悄悄向城头攀了上来。 恰好守城乡绅徐鸣鸾睡不着觉,突然“第六感”觉得不祥,催促一个叫唐缉的生员巡城,唐缉揉着惺忪的睡眼往城下一看,只见一片黑蚂蚁般的倭寇正顺着梯子往上爬,不禁一声惊叫,守城的城夫杨钿一跃而起,看到倭寇来袭,呐喊报警。一个快要攀上城头的倭寇拿着长枪从下往上戳死了杨钿,杨钿的尸体向城下坠去,正好砸在梯子上,不知是砸断了梯子还是跟石碾子一样往下滚,反正把快要上城的倭寇全给砸了下去。这时,“城上炮石如雨,贼不能支”,退到了一个壕沟里,恰好碰上海水涨潮,“潮决浦口堰,水高数尺”,汹涌的潮水全都灌进了壕沟里…… 第二天一早,守城的民兵发现倭寇的营垒空无一人,派出人去侦察,见那壕沟里有衣裙浮出水面,“拽之,得死人”。大家一起拽,一边拽一边点验,竟有六七十人,“皆披重铠,持利器”,看其相貌,“头颅大如斗。口圆而小,色黝黑——知为真倭”,从此,受到重创的倭寇再也没有进攻过上海。 整整381年以后,倭寇的子孙们重新“披重铠,持利器”,站在吴淞口,望着眼前富饶肥沃的中华大地,垂涎三尺,妄图开始再一次的侵略和掠夺。等待他们的结局竟是如此相同:陷入壕沟,然后被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滔天巨浪拍成齑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