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第一枪”是怎样打响的 《涌幢小品》里,提到日本人,有一句评价不能不引起重视:“其人轻生决死。” 我们都知道,地理气候条件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比如海洋型国家的国民敢于探险,具有开拓精神,而大陆型国家的国民趋于内敛,性格宽厚善良,而生活在岛国——如果这个岛国还是一个火山地震高发地段的话,其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导致国民缺乏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 当宽厚善良的大明子民遇到轻生决死的倭寇,最初的情形是怎样的? 《倭变事略》是明代学者采九德撰写,记述了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江浙一带的抗倭斗争,由于作者亲身经历了战争,所记多出自目击耳闻,所以真实性极强,史料价值很高,其开篇为我们留下了这场战争最初的重要细节。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夏四月二日,一海船长八九丈余,泊盐邑演武场北新塘觜,约贼六十余,皆髡头鸟音,有枪刀弓矢而无火器。”有位名叫王彦忠的陆路指挥率兵百余,到船跟前问他们是谁?要来干吗?汉语和“鸟音”毕竟不通,讲了半天谁也不知道对方要干什么。倭寇弄了一小木箱,装了一封书信递了过来,上面写着:“我们都是日本人,船舵坏了,向你们借粮食,我们修好了船舵自然离开,赶紧把粮食送上来,千万不要逼我们动手,不然没你们好果子吃!”王彦忠看完,觉得这帮货简直是穷疯了,跑来跟大明正规军打劫。“时承平久,邑人相携往观,嘻然莫为虞”。一直过着太平日子的老百姓都来看热闹,完全没当回事。眼看西边的太阳就要下山了,王彦忠懒得跟无赖们纠缠,派兵上船去驱赶,谁知刚刚接近,“倭尽起立,以燕尾利镞射数军,皆立死”,老百姓吓得四散而逃! “次日,军人胡士澄持火药数斗,奋身上船焚之,火发,贼突起,胡遂被杀。”接下来的“矮婆桥之战”更加激烈:“是日大雨泥泞,勇士茅堂手枭当先一倭,诸军咸尽力血战良久。”但是倭寇毕竟狡猾,他们以一半兵力出战,一半埋伏在草莽之中,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突然出击,茅堂、舒惠、敖震等一班勇士皆战殁,明军一共死亡十八人,倭寇把他们的首级割下来,在矮婆桥上排成一列。 “此海上兵与倭交锋之始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