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与帝位擦肩而过 从御前会议回到恭王府,溥伟依然面含愠色:“朝廷懦弱,不足与谋。”道出感慨后,如释重负,第二天便离开北京,赶奔青岛。何以奔赴德国人占领的青岛?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这一豪言壮语作祟。“朝廷懦弱,不足与谋”,他要跟德国共谋了。 走进德国领事馆,随从上前耳语,道出小恭亲王溥伟的身份,领事馆接待人员赶紧往客厅让。随即,领事馆的“一把手”进入客厅,寒暄之后,溥伟道出来意:欲往德国考察。领事馆“一把手”沉思片刻,回复说此时此刻去德国不大方便。 溥伟一听,脸色骤变,告辞出来后,跟随从说:“德国人不是东西,咱来青岛来错了,应该上旅顺啊。”也就是说,原本想借德国势力挽救大清的他,转而想借重日本了。 在青岛,他结识了一位日本人,这位日本人是日本海军部派遣到青岛的间谍。这位日本海军间谍向上汇报,称赞:“恭王今年三十余,器宇不凡,诚意动人,晤谈时端坐正视,面无笑容,言不及他事,神态严肃,实满清亲贵中突出的人才。” 溥伟则明确表示,希望到日本占领的旅顺居住,还直言:如若得日本相助,恢复大清基业,将荣幸之至。他在这位日本间谍面前大骂袁世凯,说袁世凯“实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奸臣,余恨之入骨”。 还说:“余与皇室关系甚深,若不能恢复社稷,何以上对列祖列宗,下对臣民百姓?”总之,他之言谈,让这位日本间谍得出“此人可用”的深刻认识。 经这位日本间谍穿针引线,溥伟由青岛前往大连。日本满铁出面接待,在大连临海的坡地上专门为他建了一栋小楼。建此小楼花费3万日元,溥伟表示这3万日元该当他出,满铁则要他先行住下,其他事情日后再说。 满铁在名义上是经营东北铁路的日本公司,实际上是日本派驻东北的间谍机关,日本的对华政策,尤其日本对东三省的政策蓝本多出自满铁。当时的满铁总裁内田康哉与溥伟过从甚密,据说曾向日本内阁建议,扶植溥伟在沈阳登基,国号为“明光帝国”。 溥伟对此非常感激,欣喜异常,曾身着亲王朝服在日本警察、宪兵的保卫下拜谒沈阳的皇陵,祭奠列祖列宗。此举轰动极大,引出不少议论,有人判断拜谒祖陵是登基称帝的前奏,过不了多久溥伟便是圣上了。可也有人说宣统皇帝尚在,他溥伟登基就是谋权篡位。 其实,是他溥伟登基称帝建“明光帝国”,还是溥仪复位建“满洲国”,他们自己做不了主,因为决定权在日本人手中。在日本,满铁认为溥伟登基对日本最有利;但军部则认为溥伟年龄大、阅历广,难以驾驭,而溥仪好驾驭,并且“宣统皇帝”比“恭亲王”名头更大、牌子更响。 最后军部的主张占了上风,于是溥仪被弄出天津,现身长春,成了“满洲国”皇帝。溥伟再一次与帝位擦肩而过,但是他那股复辟大清的狂热并没有就此打住,反倒越来越邪性了。 不知是怕溥伟影响溥仪,还是怕哥儿俩见面争吵,反正一个被圈在大连,一个被圈在长春,日本人就是不让哥俩儿见面。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溥仪登基大典之后,溥伟再三要求前往朝贺,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伟由大连到达长春。这是兄弟俩仅有的一次见面,也是兄弟俩最后的一次见面,而且见面的时间极短。 溥伟行过大礼之后,只对皇帝说了两句话:头一句是“名分已定,毋须多言,奴才一定报效朝廷”;再一句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这两句话对溥仪来说并不陌生,都是溥伟曾经的“表态”和“决心”。 溥仪既没挽留,也没委任这位以复辟大清为天下第一要务的恭亲王以实差。是溥仪容不下他呢,还是日本人定下的方略?无案可查,无从考证。次日清晨,吵着要来朝贺的溥伟,执意即刻回转大连,好像再多待一天就将大祸临头似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