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关于《新唐书》思想倾向的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谢保成 参加讨论

历来关于《新唐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编纂体例、史料扩充、叙事简洁等方面,对其修撰思想的探索显得十分欠缺。而这一点对于认识《新唐书》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本文拟对《新唐书》的思想倾向作一粗略考察。
    《新唐书》的修撰,是在五代割据时期所修《旧唐书》之后一个世纪才由北宋政权重新提出的。重修的原因,在欧阳修起草的《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十分明白。一是向往唐政权"为国长久",希望效法"其典章制度之英"。二是感叹继唐之后竟是一个"衰世",割据时期所修《旧唐书》"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因而达不到"垂劝戒,示久远"的目的。三是北宋君臣都希望另修一部唐史,"补缉阙亡,黜正伪谬,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①"刊修"(主编)欧阳修起草的这份进书表,经"提举"(监修)曾公亮上奏宋仁宗,得到认可,成为一篇集中反映《新唐书》编纂思想的权威性文献。这样的意图贯彻到整部书中,便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下述四个方面的思想倾向。
    一、"暴恶以动人耳目"
    北宋统治集团对《旧唐书》最大的不满就在于"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恶以动人耳目"。而这类现象,自北宋建国就未间断过。对于当时的形势,欧阳修有一段概括"从来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患者盗贼,今盗贼起矣;所忧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赖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须者财用,今财用乏矣。"②为挽救这种兵败、民反、财乏局面而推行的"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又烟消云散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修唐史,首要的任务当然是充分暴露那些动摇唐代统治地位的"祸根罪首",并要达到"动人耳目"的程度,使北宋中期的臣民们认为这都是"罪恶"而不敢犯上作乱。这一思想意图,在《新唐书》中贯彻最为彻底。
    本纪中,以《春秋》为依据,对于武则天强调其为"弑君篡国之主",之所以"不黜绝之",为的是"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认为"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是其侥幸。③欧阳修等对于"盗执其国政"者的切齿之恨,在评论武则天时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论说唐文宗,同样以《春秋》笔法,"君弑而贼不讨,则深责其国,以为无臣子也"为根据,对弑杀唐宪宗的"贼"历三朝而犹在,唐文宗仅能杀其人,不能明其"罪恶",深感"可叹"。因而,指责唐文宗"仁而少断,承父兄之弊,宦官桡权,制之不得其术,故其终困以此。"④
    列传贯彻"暴恶以动人耳目。"最明显处就是新增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4个类传,并移外戚、宦者、两个类传于酷吏、藩镇之前。外戚、宦者、酷吏、藩镇4个类传排列在起,奸臣、叛臣、逆臣3个类传置于全书末尾,都是为了醒目,或者说是便于"动人耳目"。
    外戚,在两位"刊修"欧阳修、宋祁看来,唐代曾经出现过武氏、韦氏"产乱朝廷",委政杨氏"阶召反虏,遂丧天下"的情况,因而总结出外戚"用福甚者得祸酷,取名少者蒙责轻"的"理"来,提醒宋朝君主注意:"主贤则其共荣,主否则先受其祸"。⑤宦官专权,是唐代"产乱取亡"的"祸根"之一,《新唐书》对于这一点认识十分清楚。其《宦者列传》前的小序明确指出:"祸始开元,极于元祐,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从而溃丧"。同时,将宦官专权的危害形象地比作寄于朽木的蠹虫,用火烧蠹虫,虫子烧尽朽木也随之俱焚。大概北宋统治者很注意唐代外戚、宦官之祸,《新唐书》的上述总结又恰如其分,因而宋代几乎没有发生过外戚干政、宦官产乱之事。酷吏,是与著武则天"大恶",联系在一起的,认为"非吏敢酷,时诱之为酷"。⑥
    至于藩镇问题,书中说得更加明白:"安史乱天下"之后,朝廷为求"幸安",致"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⑦全书用5 卷篇幅集中记述"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的割据局面。涉及的割据范围,有魏博、镇冀(成德)、卢龙、淄清、横海(沧景)、宣武、彰义、泽潞等镇,传写的割据者68人(包括附传)。《旧唐书》虽然基本上也都有记述,却是以时间先后分散于诸臣列传之中的,既不便于看清藩镇在唐代发展的脉络,又达不到"暴其恶以动人耳目"的目的。《新唐书》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冠以"藩镇"类传的名目,收到了一举两得的客观效果。
    划为奸臣的入传(包括附传)人物共13人,提醒"有国家者,可不戒哉"的是"国将亡,妖实产之"⑧,将奸臣比作"妖",认为奸臣出现是"国将亡"的信号。与《奸臣列传》一样,其《叛臣列传》也是1卷2篇,入传者为中唐以后举兵叛变者13人。这些人大都是"功高威重"之臣,由于"不能防患,凶德根于心",当个人利欲得不到满足时,"弗得其所辄发,果于犯上"。⑨
    最不能为当权者所容忍的是自立为王、力图用武装推翻现行统治的"逆臣"。《新唐书》将这类人物置于全书最末,用1卷3篇记述其"暴兴而亟灭"的行事。安禄山、史思明作为一种类型,"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突出"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是"天之报施"。李希烈、朱泚、虽在一篇,大致情况与安禄山、史思明相似。黄巢、秦宗权、董昌被划作一种类型,表面看来似乎不伦不类,但《新唐书》的"刊修"们却认为(黄)"巢死,秦宗权始张,株乱遍天下,朱温卒攘神器有之,大抵皆(黄)巢党也",是"大托诸人告亡于下"的表现。⑩其实,多数人(包括今天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肯定黄巢起义之后唐政权名存实亡这一事实的。换句话说,都承认黄巢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政权的统治。反过来,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出发,黄巢当然是亡唐的"祸根罪首"了。朱温要不是称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也一定会与黄巢"陪绑",打入"逆臣"之流的。
    二、"扬善以垂劝戒"
    "暴恶"、"扬善"是相辅而行的,自古如此。《新唐书》为达到"扬善以垂劝戒"的目的,同样采用了"动人耳目"的手法。最明显的表现是,将"忠义"提到类传之首(除诸臣列传之前的特殊类传--后妃、宗室等),创立《卓行列传》,并继以《孝友列传》。忠义、卓行、孝友3个类传接续编排,列在类传最前, 要宣扬什么、突出什么,不用任何解释,便可一目了然。
    《旧唐书·忠义列传》仅记述入传人物的"杀身成仁,临难不苟"的事迹,而在其它一些人物传记中却强调"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宁限于两国尔!"(11)《新唐书·忠义列传》前面的小序简直就是在批驳上面的观点:"虽一世成败,亦未必济也,要为重所与,终始一操"。北宋最高统治集团需要的"忠义"是"终始一操",必须一心一意、专心专意地效忠北宋政权。在安史战乱中力拒叛军而全家遇害的广平太守毕炕,《旧唐书》没有立传,也不附其父毕构传,《新唐书》针对这一点特地在毕构传后附毕炕一笔。其实,毕炕之事,史料缺乏,《旧唐书》不立传或不附其父传,不一定要过多指责。《新唐书》为其立附传,也仅仅"构子炕, 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拒安禄山,城陷,覆其家,赠户部尚书"(12)共25字。
    《卓行列传》1卷,仅记7人,事迹都是"不污贼,据忠自完,而乱臣为沮计",强调的是"节谊"(13),用意非常清楚。
    新、旧两书《孝友列传》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旧书仅仅认为"善父母"、"善兄弟"的孝友"可以移于君,施于有政,承上而顺下,令终而善始"(14),着眼于为君者的自身修养。新书则强调"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之而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着眼于"以其教孝而求忠"。(15)鉴于着眼点有别,凡欧、宋认为符合"教孝而求忠"这一原则者,则入传;不符者,则不收。
    集忠义、卓行、孝友3卷5篇类传,透过所传人物事迹,《新唐书》所要宣扬的,一句话归宗,便是其《忠义列传》的序文所言:"忠义者,真天下之大闲欤!"所谓"闲"者,道德、法度之谓也。就是说,忠义是作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讲卓行,强调"节谊",围绕的是"据忠自完";叙孝友,强调的是"教孝而求忠",突出的都是一个"忠"字。正是这样的关系,才使得"王者常推而褒之",用以"砥砺生民而窒不轨"。(16)说得明白一点,执政的君王把"忠义"(包括"节谊"、"孝友")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时时奖励那些有"节谊"的"忠义"之士,便可以磨炼百姓的道德,使"犯上作乱"的"不轨"行为因此而熄灭。一副封建专制统治的卫道士的面孔,透过这几卷类传所要宣扬的东西--忠、孝、节、义,暴露得实在够充分了。这一点,此前的"正史"确实都不能与之相比!
    三、尊奉《春秋》,推崇韩愈
    欧阳修、宋祁等"刊修"《新唐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暴恶"、"扬善"以"动人耳目"这两个方面的做法上,更进一步从历史上,特别是从唐代寻找卫道的理论,以期真正达到"垂劝戒,示久远"的根本目的。对于《新唐书》这方面的内容,不论后世评价如何,却都承认这一事实本身,即尊奉《春秋》,推崇韩愈。
    这里先稍稍涉及一下欧、宋二位"刊修"的经学思想。中唐新起的学风影响至宋,由《春秋》学发展为唐史热。新起《春秋》学打破以往"三传"的束缚,直探《春秋》经文,发挥己见,指陈旧说。欧阳修在这一学术潮流中,做出较为明显的成绩。他认为《春秋》三传"不能无失",采取了"经之所书,予所信也;经所不言,予不知也"(17)的态度,即《春秋》中记载的相信,《春秋》中没有写而《左传》等书有记载的不信。这一态度,有其不惑传注、勇于疑古的一方面,也有不愿承认《左传》等史籍所记春秋争霸、以下挟上事实的一面。肯定其前一点是对的,但忽略或回避这后一点就未免偏颇了。欧阳修反复论证孔子作《春秋》是"患旧史是非错乱而善恶不明",是"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18),显然都是要用"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一思想来指导"刊修"《新唐书》。其"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19),正是其尊奉《春秋》的表现。为了遵循孔子删削《春秋》的所谓"笔法"和是非标准,在取舍唐代史事时,不惜使本应"事增于前"的《新唐书》本纪由原先的近30万字减少到不足10万字,不仅尽削诏令,甚至损害史事的真实程度。比如,《旧唐书·玄宗纪下》天宝十五载六月庚寅,"哥舒翰将兵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西原",到《新唐书·玄宗纪》中竟被改成"哥舒翰及安禄山战于灵宝西原",似乎是哥舒翰在与安禄山直接交锋。本来,攻占长安的是孙孝哲所指挥的叛军,安禄山本人在洛阳称"大燕皇帝",而《新唐书·玄宗纪》,却好像安禄山亲自打进长安,写成"禄山陷京师"。
    至于宋祁,不少学者都征引书中《儒学·啖助传》的"赞曰",认为他"遵守古训",与欧阳修"不惑传注",表现了明显的"异趣"。(20)在"不惑传注"、勇于疑古与"遵守古训、不敢妄作聪明"的具体治学思想和方法上,可以说欧、宋确实有"异趣"之处。但是,在尊奉《春秋》以"使王政明而礼义充"方面,两位"刊修"之间不存在多少"异趣的地方。宋祁主持"刊修"列传,其中有一个不为人们注意但又最能说明问题的实例,足以证明宋祁与欧阳修同样是非常尊奉《春秋》的。在《旧唐书》的列传中,用1卷书单独为◆立正传的,共计7卷7人,即李密、魏征、郭子仪、李晟、陆贽、裴度、李德裕(其中◆有附传)。《新唐书》列传中,在这之外又另增立4卷4人,即萧瑀、李光弼、韩愈、刘蒉、萧瑀,以其子孙八叶宰相,"与唐盛衰",为表"世家之盛,古未有也"(21),综贯萧氏为1卷。李光弼, "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22),单独为1卷亦所应当。至于韩愈,后面再述。而刘蒉,仅仅在唐文宗大和二年有一贤良对策,《旧唐书》是将其列入《文苑列传》的,《新唐书》却以其独立为1卷(卷178),这是什么缘故呢?只能用宋祁也是尊奉《春秋》来作解释!《旧唐书》称刘蒉"尤精《左氏春秋》",是说其精通《春秋》及《左传》,到《新唐书》中被改为"明《春秋》",不提《左传》了。更主要的是,刘蒉的贤良对策5600字,占其传记4/5篇幅,共用了11个"臣谨按《春秋》",几乎事事、处处,以《春秋》为依据。这样的一个"典型",怎么能够放在不起眼的《文苑列传》中呢!唯其单独立传,1人1卷,方可见其"典型"性,也才能够显示出"刊修"提倡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