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蒉这样的"典型"固然要树立,让人们时时、处处都坚持以《春秋》为指导日己言行的理论依据,不犯上,不作乱。然而,刘蒉其人的影响毕竟太小,又不能发挥《春秋》。对于北宋最高统治集团来说,这是很不够的。他们需要在坚持"《春秋》遗意"的基础上,有更能维护其统治的新理论,即需要发展《春秋》的"遗意"。在唐代,恰恰出现了这样一个重要人物--韩愈。韩愈提出了一个神秘的"道统说",杜撰出所谓从尧、舜、禹、文武、周公至孔、孟的道统传授系统,并将其本人打扮成承接孔、孟心传的"道统"继承人。他反复申说的"道",正如侯外庐所分析,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法权、教化、道德的绝对原则,完全是为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权而服务的",完全是"从封建主义的卫道者的立场出发"。(23)韩愈的"道统说",到了北宋中期便渐渐发展为"道学"。欧、宋等人,正处在这一转变的重要时刻。在"道学"发展的氛围中,出于"卫道"的需要,推崇韩愈这个"之文、之道,万世所共遵"的人物,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一部唐史,如果不推崇韩愈这样的人物,不单独立传,还谈什么"卫道"!欧阳修在明确表示膺服韩愈的同时,对于也"以文章知名一时,而后世称为韩柳"的柳宗元,却认为他与韩愈"为道不同,犹夷、夏也",甚至称柳宗元"真韩门之罪人"。(24)这里所谓的"道",尽管有各种解释,恐怕不能回避"道统"之"道"吧!就是说,柳宗元的卫道色彩不如韩愈鲜明、浓厚。欧阳修推崇韩愈、贬低柳氏,宋祁同样是尊韩抑柳的。《旧唐书》评价韩愈,说其"于陵迟之末,遑遑仁义,有志于持世范,欲以人文化成,而道未果也。"(25)以唐代的历史实际而言,这是一句大实话。可在《新唐书》卷176《韩愈传》的"赞曰"中,宋祁是绝不希望"其道未果"的, 便大加渲染地说:"其道盖自比孟轲","可谓笃道君子",肯定其"拨衰反正"之功与孟子"齐而力倍之",还要"仰之如泰山、北斗"。这真是推崇韩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让人感到有些肉麻,正是这一原因,加之喜好古文,整部《新唐书》列传,共计转录韩愈文章16篇,甚至不顾"史体"。在《藩镇·吴元济传》中全文载录了韩愈《平淮西碑》。 一个孔子,一个韩愈,前者是奠定封建专制统治理论基础的老祖宗,后者是捍卫并发展这一统治理论的道学先驱。这两个人,在《新唐书》中被尊奉、推崇到如此高仰的地位,这部书的思想倾向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了。 四、力排佛老,以明王道 关于这一点,在论述欧阳修学术思想的文章中,大都涉及较详。但是,对于力排佛老的意图,却认识偏颇。 韩愈杜撰"道统",为的是反对"佛统"以弘扬孟孔之道。欧阳修同样主张以礼义道德去佛,所撰《本论》一篇,认为"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但是,又不是"不可去之",而是"未知其方"。欧阳修所开"药方",仅仅8个字:"礼义者,胜佛之本也。"(26)这一思想,贯彻到《新唐书》中,便是在赞美唐太宗除乱"比迹汤武",致治"庶几成康",盛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的同时,仅仅因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等,又视其为"中材庸主"而加以"责备"。(27)批评唐武宗"奋然除去浮图之法甚锐"又"躬受道家之箓",亦"非明智之不惑者"。(28)在《集古录跋尾》中,他更指责"自古君臣事佛,未有如武氏之时盛","然祸及生民,毒流王室,亦未有若斯之甚"(29);又说唐玄宗"自称曰上清弟子者,何其陋哉!"并进一步批判,"佛老二者,同出于贪","必弃万事,绝人理而为之"。(30)这与韩愈以"道统"反"佛统",唱的完全是一个调。 至于宋祁,对于佛、老的态度,丝毫不逊色于欧阳修。他认为,儒家"入以侍亲,出以事君";道家所尚,清静柔弱,"清静可以治人,柔弱可以治身,若等服而行之,不害为儒也";至于佛家,"自远方流入中国,其言荒茫夸大","掊嗜欲,弃亲属"。(31)比较三家,告戒诸子,着眼点是放在"治人"(治国)、"治身"(修身)、反对"弃亲属"(齐家)上的。在《新唐书》列传中,他抓住唐懿宗惑"浮图",李蔚上疏切谏一事大作文章,写了一则450余字的"赞曰",声讨佛教(32)。作为"刊修",如此浓重的反佛意识,给《新唐书》带来的一大缺点是:回避佛教在唐代盛行的事实,不反映唐代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这一重要变化,甚至不为高僧立传。《旧唐书·方伎列传》已经有传的玄奘、神秀、慧能、一行,统统被删个干净。这那里是什么"不没其实",简直是在掩盖史实! 一面推崇提倡"道统"的韩愈,一面极力排斥外来的佛教,在这样鲜明的对照中可以清楚看到《新唐书》的一个带倾向性的思想: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极力抵制外来文化,大肆宣扬本土固有的"君臣之道"、"礼义之本",甚至可以不顾历史真实,把一个有魄力敢于吸收当时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唐代社会,篡改成无视外来文化的封闭社会,把对东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玄奘等高僧从史书中抹掉!将欧、宋排佛同反迷信联系在一起加以肯定,似无可非议。如果忽略其反佛旨在"明道"这一根本思想,又无视其掩盖唐代思想文化的变异、恐怕就是偏见在作怪了。其实,欧阳修本人后来也无法摆脱佛教文化的影响,渐渐改变了排佛的立场,承认这一外来文化在中华礼义之邦深入人心的事实了。当他与庐山东林寺祖印禅师一席话后,也"肃然心服"。其后,"致仕居颖上,日与沙门游。因号六一居士,名其文曰《居士集》。"(33)然而,"正史"中却始终回避这类事实。 从上述考察中不难看出,《新唐书》在重新改写唐代历史时,主导思想非常清楚,即一切都从"卫道"出发,不论是"暴恶"、"扬善",还是"排佛"、"尊韩",都是在"卫道"。凡是有益于"卫道"者,便"补缉阙亡",大肆渲染;凡是与"卫道"相背者,就在"黜天上伪谬"给列,予以删削。宋代以后,史学功用日渐卫道,"正史"思想趋向理学。史书形式越加规范,都是以《新唐书》为起点的,这是认识中国传统史学时不能不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注释: ①详见《欧阳文忠公集》卷91,又中华书局校点本《新唐书》书后附。 ②《欧阳文忠公集》卷46《准诏言事上书》 ③《新唐书》卷4"赞曰" ④(28)《新唐书》卷8"赞曰" ⑤《新唐书》卷206《外戚列传》序 ⑥《新唐书》卷209《酷吏列传》序 ⑦《新唐书》卷210《藩镇列传》序 ⑧《新唐书》卷223下"赞曰" ⑨《新唐书》卷224上《陈少游传》"赞曰" ⑩《新唐书》卷225下《黄巢传》"赞曰" (11)《旧唐书》卷59"史臣曰" (12)《新唐书》卷128《毕构传》 (13)《新唐书》卷194《卓行列传》"赞曰" (14)《旧唐书》卷188《孝友列传》序 (15)《新唐书》卷195《孝友列传》"赞曰" (16)《新唐书》卷191《忠义列传》序 (17)《欧阳文忠公集》卷18《春秋论上》 (18)分见《欧阳文忠公集》卷19《春秋论下》,卷18《春秋论中》 (19)《欧阳文忠公集》附录2《神道碑》 (20)详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8《宋儒经学》 (21)《新唐书》卷101《萧瑀传》"赞曰" (22)《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 (23)《中国思想史纲》上册,254~255页。 (24)《欧阳文忠公集》卷141《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唐南岳弥陀和尚碑》 (25)《旧唐书》卷160"史臣曰" (26)《欧阳文忠公集》卷17《本论上》 (27)《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赞曰" (29)《欧阳文忠公集》卷139《新司刑寺大脚迹敕》 (30)《欧阳文忠公集》卷130《唐华阳颂》 (31)《宋景文公笔记》卷下《庭戒诸儿》 (32)详见《新唐书》卷181《李蔚传》"赞曰" (33)《佛祖统记》卷4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