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三)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研究的进展 近十年来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主要涉及改革开放史理论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 (一)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 作为党史研究重要内容的改革开放史近来引起学界重视,有不少文章讨论该话题。其中,研究者比较关心改革开放的缘起、主线、历史分期等问题。 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王海光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的彻底失败,更是党内从50年代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路线的全面失败。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个否极泰来的结果。①曹普认为改革开放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正是严峻的国内困境和严峻的外部压力迫使中国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②孙大力认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基于对“文革”教训的反思、对中国当时落后面貌的反思、对当时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巨大差距的反思。 关于改革开放史的分期。陈述把改革开放新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前。第二阶段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前。第三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③郑必坚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是新时期头4年,即1978年到1982年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4年。第二段落是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10年。第三段落是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六大之前,是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验而更加坚定奋进,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10年。第四段落是最近这些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明确界定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④章百家认为改革开放史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第二阶段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8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前。第三阶段是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至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前。第四阶段是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五阶段是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至今。后来他又把第四阶段调整为1992年1月至2000年底,第五阶段调整为2001年初至今。⑤ 关于改革开放史的主线。陈述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主线。⑥郑必坚和李君如认为改革开放史的主线是解放思想和解放生产力。郑必坚将改革开放历史分为四个段落就是基于解放思想和解放生产力的主线。李君如认为,从客观的历史事实来考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历史。 (二)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结合新的实践,从不同角度,对30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再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主要有: 一是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有人指出,所有记载中国改革的书,都用浓墨重彩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对于三中全会以前的准备会议即中央工作会议,花费的笔墨却很少。实际上,一切问题是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解决的,而三中全会只是将工作会议的成果加以确认而已。⑦ 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有研究者指出,从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所作的几次概括中,可以看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点的界定,都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⑧ 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有人认为,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形成了巨大压力。面对困境和压力,党在认真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的基础上,制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⑨ 四是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成功。研究者对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系的分析,比以往更加系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邓小平对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及其重大决策起了巨大作用;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全会的主题报告;三、全会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核心地位;四、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起点;五、邓小平坚决维护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执行。⑩有人认为,在这次伟大历史转折酝酿、准备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陈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1)还有人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历程(12),是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13),是中国“依法治国”的起点(14)。 (三)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问题 金冲及认为,后30年建立在前30年基础上,前30年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统一。不能“以前30年之苦,来思后30年之甜。这是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谈问题”(15)。朱佳木认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都是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前一个历史时期其实是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基础,后一个历史时期是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两个历史时期都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16) (四)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命题。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一命题。此后,党史界主要从提出背景、历史回顾、如何推进转变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周叔莲等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中央深化了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认识,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消费、投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不协调,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7)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回顾。陈雪薇等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指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党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要走一条效益好、消耗低、人民得实惠的路子,1995年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8)何树平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党中央提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十七大正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党中央又提出必须抓住重点,在“加快”上下功夫。(19) 关于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尚全指出“十二五”应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改革的主线,着力加快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以政府转型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制改革、加快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相关领域改革。(20)吴敬琏则分析了转变发展方式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就在于提高技术、知识、信息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关键是坚持改革。(21) (五)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成就、特点、经验等诸多方面。 关于政改历程。学界主要有“三段说”、“四段说”。周天勇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第二阶段是1989年到1997年。第三阶段是1997年到现在。(22)王怀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有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政治体制改革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期。(23) 关于政改成就。许耀桐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坚决果断的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成功地破解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难题。三是积极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四是不断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五是确立了民主至高无上的地位,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24)党国英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治国理念;树立了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保护私人财产权,维护公民劳动权;逐步发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扩大地方自主权。(25) 关于政改经验。郑青原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6)秦宣认为,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始终强调走自己的路,绝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突出了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特色”。二、始终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突出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三、始终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以法治国,突出了制度建设这个核心。四、始终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民民主结合起来,突出了人民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从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五、坚持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突出了党内民主建设这个重点。六、坚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突出了民主的监督职能,从而为社会正常运转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秩序。(27) 关于政改特点。徐湘林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过程表现为一种波浪式的渐进模式。(28)何增科认为渐进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具体特点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过程是一个通过试点试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改进过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过程。(29) (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党史上的若干争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多次争论。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争议中前行,在争议中进步。近来出版的一些论著对改革开放史上的若干争论进行了梳理。 马立诚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把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是经历了四次大的争论,实现了四次大的突破。第一次大争论是1978年前后,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大争论是1992年前后,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第三次大争论是1997年前后,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第四次大争论是从2004年开始至2007年,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搞错了?马立诚认为这四次大争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早先的争论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后来利益博弈日益凸显,导致思想纷争和利益诉求纠结在一起,情况越来越复杂。二是过去往往一锤定音,今天可以说是多种声音的表达和平衡。(30)钟生认为改革开放史上大的争论有十次。(31)刘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的30年。他从思想解放的角度把思想交锋总结为十次。 此外,关于新时期历史起点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研究、党代会研究、农村改革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研究也一度成为党史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五、中共党史人物生平和思想研究 (一)关于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 上世纪后半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突破,非常困难。尽管如此,新世纪十年的毛泽东研究还是取得了不小进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仍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于光远、韩钢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产生和放弃的历史过程、放弃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若干独到见解。(32)王占阳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是建国后放弃的,而是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毛泽东就开始由新民主主义自觉地转向新社会主义,在建国前后形成了新社会主义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建立了初级社会主义国家。(33)刘晶芳着重从理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过早放弃的原因。(34)李伟则认为毛泽东思想中根本就没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35)鲁振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提出总路线过程中的若干关节点进行再考察,有助于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细化和深化。(36) 新世纪十年毛泽东研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研究的重点由建国前转到建国后。学术界对建国后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功绩与失误的看法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运用大量翔实的文献档案及口述史料,充分展现了建国后27年毛泽东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和历史性贡献,同时不回避毛泽东的缺点和错误,着重分析犯错误的原因,科学认定错误的性质,力求对毛泽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思想受到研究者关注。朱佳木分四个时期考察了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的内容,认为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些失误。但他对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和对社会主义一定要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观点,都是坚定不移的,有的错误甚至就出在急于实现工业化上。(37)武力把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与中外前后的工业化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具有三个特点,即公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将备战列入工业化战略。(38)计划经济的历史评价问题是一个分歧很大的问题。朱佳木对建国初期选择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作了较多的肯定,认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为了较快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39)孙康则对计划经济作出了否定的评价,认为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制度根源。(40)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武力梳理了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探索,总结了启示意义(4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董志凯回顾了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的历程,总结了经验教训。(42)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